而网红主播签约的公司,拿捏住这一事件,在网上大肆宣扬,又是不是在吃人血馒头?
法官用一句话精准总结: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
追逐利益是商业天性,子女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更是一种常识。
但,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对于身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警醒和震撼。
必须要有人做出判决,裁定责任,让该承担的人承担,该知悔的人得以反省。
这是法官存在的意义,也是敲下法锤时的应尽之责。
然而,既然提到了法庭判决,另一种在剧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模式,也得说说:
调解。
法律固然早已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但普通人仍然会达成默认:
小事不上法庭,要对簿公堂,肯定是大事。
吵到这份上的两方,一听调解,连法官都看不顺眼了。
但,如今的法律,早已不是由法官来判决那么简单。
在数个案子中,都出现了舆论、情与法、外界声浪的身影。
在辱母案中,前期大众同情被告,后期在被告家庭被谣传 " 检察院有人 " 后,又转而同情受伤者。
舆论左右摇摆,更给判决这件案子的法官宋羽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一审被判无期徒刑,二审改判五年,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判错了?
更重要的是,司法的公信力,是不是被舆论左右了?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却有无数人试图掌控它,最后被割伤了手。
在主播案中,双方都想借助舆论,打赢官司。
甚至连女主播的一个微博账号,都成了争抢的重点。
一个已逝之人的微博,可能是姐姐留给弟弟唯一的纪念。
但也可能是流量的聚宝盆,利用人们的哀思,打造悲情人设,狠狠赚钱。
当然,说到舆论的伤害,还是女销售举报同事性骚扰一案,最让人沉思。
在这件案子中,几乎没有什么人,来支持当事人站上法庭。
女法助和法官第一时间感觉:她态度有问题。
别人哭哭啼啼,她大大方方,冷静自若。
犯罪学中的破窗理论说得好:
当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不修理好,破坏者就会破坏更多的窗户。
而在现实中,哪怕 " 被打破的窗户 " 是假的,受众也能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果然,更多的问题出现了:
你早不告他,晚不告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升职加薪的时间点?
在公司工作了这么久,为什么之前都没告,偏偏这回拍了一下你,就告了?
哪怕是在李芳凝证明了自己之后,仍然有无数 " 为了你好 " 的劝告涌来。
而这些 " 真心话 ",往往来自站在你这边的法官,甚至是亲生父母。
" 打官司,告别人性骚扰,上新闻,太丢人。"
" 你以后还要结婚生孩子,闹大了怎么办?万一官司输了怎么办?"
老妹儿只想说:
没办法。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通往真相的路又是那么漫长。
很多时候,追根究底,对当事人,并不是最好的结局。
但那些想要一个结果的人,你以为,她们不知道这些吗?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尤其是《底线》15 集时提到的江歌案,更是一种无声的,带着血泪的呐喊。
要得到一个应有的审判结果,要杀人凶手血债血偿,无异于扳倒异国法律这座沉重的大山。
而对生命纠纷案的判决是否合法,赔偿数额是否适当的焦点问题,更是各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