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得比较,《隐入尘烟》作为文艺片确实也算幸运。
起码它曾被看见被讨论,只不过如今花开也花谢。
还有更多类似的影视或许根本不会有被掀起舆论的机会,他们从一开始就隐入尘烟。
影视观众,
是最没话语权的一环?
另一方面,《东八区的先生们》自从开播以来就被全网骂油腻,让不少观众感到反感。
某媒体也评该剧" 充斥着油腻、悬浮、尴尬,剧中价值观令人不敢苟同,过于冒犯女性 "。
最后评分跌到 2.1 分,成为豆瓣史上最低分的影视剧。
虽然《东八区的先生们》确实让人感到不适,但对于 " 下架 " 这一直接粗暴的行为,也并非所有人都赞同。
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剧原本就不应该上架:
" 能过审就离谱 "
" 真是太好了,侮辱女性有什么可洗的,真逗 "
也有人觉得随便把一部过审的影视随随便便下架,标准就像菜市场一样儿戏:
" 我骂他,但是他既然上架了,凭啥下架啊 "
" 现在下架是觉得有问题的话,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过审 "
" 不能因为你不喜欢不符合你三观就觉得随便下架是正确的吧 "
《东八区的先生们》既然已经开播,也代表着它属于安全范围之内的题材。
如果今日可以随意下架口碑极差的作品,那也代表明天也随意下架任何一部作品,观众不断被迫让渡影视权,也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或者说,观众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
再者,大家如果继续为 " 下架 " 拍手叫好,那我们的影视未来就真的像菜市场一样儿戏。
华语电影的式微是显然的,劣币不断在驱逐良币,大家对影院上的电影或流媒体的综艺也逐渐不再抱很大期望。
我们的影视综艺,一直陷入一种自我审查,被改歌词,被谐音,被打星星,台词歌词是 A,字幕却可以是 B。
一些稍微敏感的词语,不得不用拼音缩写,甚至是必须打上双引号,死要打双引号表示不是真的 " 死 ",笑死、急死、死心塌地,都得打 ""。
例如很出圈的翻译字幕梗,这个 " 口 " 并不是口,而是 " 杀 "。
今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五季,自开播以来,脱口秀演员们的段子就一直被删减,屏幕前的我们根本衔接不上他们的表达。
只想问,打了码被剪辑的脱口,还能叫脱口秀吗?
思文的段子中提及了在姐弟恋中,这些小鲜肉丧失姓名只留下一些年份,这不叫物化这叫数字化。
仅仅因为这样的段子,也被完全删了。
还有颜怡颜悦,她们主要关于女性和涉及烧烤店内容的段子,基本都被删了。
杨笠在最新一期甚至还有卫生巾的段子。
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们也讨论地沸沸扬扬不是吗?月经、卫生巾有那么不见得人吗?
问题不会因为删减和回避就得到解决。
在脱口秀舞台,如果这些现实现象都不能被冒犯被说,那在影视上的创作我们又能奢望什么呢?
以前我们能看到一批又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
例如李杨的 " 盲 " 系列电影:盲井、盲山、盲道。
电影描述着相关底层人民的苦难,《盲井》是黑煤矿,《盲道》是拐卖儿童,《盲山》则是女性被拐卖、被囚禁、被家暴甚至被迫生育等等。
" 当罪恶和不好的东西把它摊在阳光下它就会消失,如果老捂着,这个罪恶就会繁衍。"
" 电影所批判的东西,并不是去抹黑,只是说给你带来一种警觉,让你知道这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