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长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向空军申请直飞。
加足马力全速前进,只为了争取早十几分钟落地。
乌鲁木齐机场为小麦的航班,组织避让,腾出最快的通道。
飞机降落后,优先安排小麦一家下机。
急救车和警车,早已在门口等候。
接到小麦后,第一时间开往医院。
1400 公里的陆空接力,终于将小麦及时送到了手术室。
观影过程中,我的耳边仿佛一直回响着倒计时的滴答声。
早一步和迟一步的差别,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而最让人震惊的是,如此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居然是真实发生的。
不是杜撰,也不是夸张。
电影只是按照原型,尽力地呈现这次事件中,人们最最本能的善举。
也许,有人会质疑。
机场、机组、医院 …… 他们只是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为乘客 / 病人保障便利和安全。
但,在鱼叔看来,并非如此。
透过新闻,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
现实中,小麦从受伤到进入手术室,全程耗时 7 个半小时。
也就是说,留给医生的黄金时间,只剩下最后半个小时。
换个角度看,这是一场环环相扣、单点失效的接力营救。
任何一环上慢了半拍,都可能导致最后的抢救不成功。
仔细一想,越发地感到不可思议。
正因为每一环上的人们,都没有退缩,孩子才有了被拯救的希望。
这意味着,每一处岗位,都必须打破固有的规则。
而这,就已经超越了他们自己的常规职能。
机场和航班打破先例,将正要起飞的飞机叫了回来。
甚至是在小麦一家还没买票的情况下,做出紧急决定。
原型人物南航机长汤辉忠表示:
在他十几年的飞行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将已起飞的飞机调头,接送生命垂危的乘客。
「规则是人定的,为了拯救人命是可以打破规则的。」
乌鲁木齐机场也在打破规则。
延迟关闭,提前安排快速通道,只为不耽误一分一秒。
「不管多晚回来,我们都等」
医院在接到这个手术后,还没等小麦送到乌鲁木齐,便紧急开启绿色通道。
二十余名医护工作者待命,最后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将断臂血管接通。
主治医师黎立,在事后发布朋友圈。
感慨这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行动,离不开各方支持、密切配合,实属不易。
而另一方面,在这场接力营救当中,并不只有身负职责的人们。
还有许多毫不相干的普通人,也参与到了这场爱心接力中。
小麦在前往当地医院的路上,刚好赶上了集市高峰。
街道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只能一边按大喇叭一边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