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事,我们回头再看直播间里 "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 这话。
和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内核是一样的,药卖的太贵,病人买不起;药卖的太便宜,制药公司又覆盖不了成本。
所以要想既不伤民也不伤农,重要的是取其平衡。
其实在回应辛巴的视频里,农户大姐说了一句话我挺感慨的。
" 如果粮食太便宜了,谁还种地呢?"
这几年种地的人的确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考出山村不回来了,有点体力的中年人也都进城务工。
我在北京租房子住,每次上门保洁的阿姨都是来自东北、山西、河南等地区。
有次和一个东北老乡阿姨聊天,她 56 岁了,我问她为啥离开家乡到北京务工,她说因为这干保洁的薪资远高于种地,趁着还能干活多给孩子攒点钱。
阿姨还说,她们这些流入大城市的农民,中老年女性基本会选择当保姆、月嫂;
中年男性通常是去工地或者送外卖,农民们看着有挣钱的机会就想出去搏一搏。
我查了查数据,的确如阿姨所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发布的《2021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202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9251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1 万人,增长 2.4%。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72 万人,比上年增加 213 万人,增长 1.3%。
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选择留在村庄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了。
不仅如此,农民变少的背后,是连村庄也在消失。
我的同事姜姜,老家在贵州安顺。
她和我说,有次和父母去农村玩,发现很多农村已经改成了旅游景点,她爸爸当时挺感慨的,甚至有一丝落寞。
似乎在商业化的旅游风景区背后,在耕地变成小桥流水、网红拍照打卡地的同时。
那些曾经扎根在我们血液里的,人与土地的连接也在逐渐隐去。
但其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地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似乎都有特殊的意义。
在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中,无论是张艺谋的《红高粱》。
陈凯歌的《黄土地》。
还是吴天明的《老井》《百鸟朝凤》,都是在讲述扎根于土地上的故事。
导演吴天明也曾说过:" 我喜欢农村的沟沟梁梁、窑洞、麦垛、石碾,我的作品也像是一个满身黄土的乡下汉子,风尘仆仆地走进了艺术殿堂。"
的确,土地在过去给予了我们太多。
从饱腹之欲,到发展经济;从绿水青山,到影视文艺。
但到了今天,农民流动了,村庄变空了,土地的颜色也在变淡。
时代的洪流,让农民和村庄都被裹挟其中。
有人乘风破浪,改变了扎根于土地的轨迹;有人坚守土地,与庄稼和村庄死生相依。
在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最后一个村庄》中,记录了一个小村庄从 80 年代至今的变迁。
村子里的二十多户人家,或因搬迁,或因事故,或因病亡,都以不同的方式消失在了大地上。
这不仅是物理意义的消失,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精神层面与土地连接的消退。
短视频前段时间总在玩一个梗,说 " 黄桃罐头会保佑每个离开东北的孩子 "。
但我们都知道,黄桃罐头只是对故乡的隐喻,真正能给我们力量的,是因为我们的根还在一片片土地上。
写到这儿,我并不想去以悲痛的口吻去描绘村庄的消失、农民的减少,这已经是时代不可逆转的结果。
但总要做点什么吧。
其实这几年短视频平台上的助农计划也好、农民直播也罢,都越来越多了。
我一边很欣慰,农民大哥大姐跟上时代步伐懂得直播卖货了。
一边也很担忧,其他农产品今后会不会也像今日的玉米之战一样,被资本之争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声音大小注定是不一样的。
像辛巴这样的大主播,有流量、有口才、有智慧,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影响一个行业的口碑和销量。
这是他个人的幸福,也是千万农户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