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媒体的时代,公众注意力大多被集中于广播、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渠道,唱片公司的价值转换通过消费者购买实体唱片完成,想卖出更多唱片就要在公共媒体上获取足够多的曝光。
因此,一个完整的专辑企划、多首优质的主打歌、有步骤地派台单曲,都是将宣传周期内单曲收获的注意力打包,最终汇总为专辑的曝光度,从而促成听众的消费。
但随着数字音乐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专辑被打散成一张张歌单,单曲成为人们在流媒体上听歌的主流方式,一切都被切割而成更加适合被社交媒体的碎片化时代。
根据 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数据,2017 年,流媒体首次超过实体唱片,成为全球录制音乐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尽管王菲暂停演艺工作的消息在 2005 年才得到其经纪人确认,但早在 2003 年,王菲为电视剧《笑傲江湖》献唱主题曲《宽恕》之后,就有六年没发布新歌。
2009 年,王菲发行 EP《Smile Angel》,内含《金刚经》《爱笑的天使》《心经》三首单曲,并刻录了光碟赠予嫣然天使基金会的来宾。其中,《心经》也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尾曲。次年初,王菲不仅献唱电影《孔子》主题曲,还亮相 2010 年央视春晚首唱《传奇》。
复出之后的王菲,每年发行一到三首新歌。2003 年以前的王菲既发行个人专辑,也会发布影视原声单曲;然而,2009 年至今,王菲共发布 29 首单曲,其中 21 首均为电影主题曲,占比高达 72.4%,堪称内地 OST 专业大户。
真的是,一代天后,出走半生,归来只唱 OST。
OST 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
不发专辑后,王菲的新单曲与电影深度捆绑,也与国产电影的发展密切相关。
电影市场的活跃繁荣,相对高额的电影宣传预算,促使头部歌手成为片方争相竞逐的对象。而这些头部歌手不仅可以直接从合作中获取唱酬,还可以拥有一首被电影宣传最大化的影视歌曲——借由电影的多渠道宣传,他们的歌曲会被铺到最广泛的平台和渠道,触达动辄数以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观影人次。
在更为大众电视剧领域更是如此。传统电视台触达的是数以亿计的荧屏,视频网站的自制剧面向的则是 9.95 亿网络视频用户。
如此庞大的潜在收听受众,也造就了影视 OST 频频霸榜的情况。数据显示,2021 年腾讯音乐榜十大歌曲之中,其中 5 首是影视原声歌曲,占到一半,夸张点说,就是 OST 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
同时,根据《2021 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莫文蔚和陈奕迅去年拿到了最多冠军单曲,其中莫文蔚演唱的《这世界那么多人》更是近三年播放量最高的影视音乐,《初恋》则是周星驰经典电影《喜剧之王》的插曲;陈奕迅的三首冠军单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世界上不存在的歌》《孤勇者》也均为影视 OST。
影视 OST 给歌手带去了国民度和市场价值,一些歌手几乎完全以 OST 维持市场关注。
据音乐先声统计,2022 年才刚到 Q4,周深已发布了 30 首新歌,其中 18 首为影视 OST,其上一张(也是第一张)专辑还是 5 年前;刘宇宁的 20 首新单曲里,只有 2 首不是影视 OST;张碧晨前三季度发布的 5 首歌,4 首为 OST。
由此可见,王菲并不是孤例,和其他选择用 OST 维持市场关注的后辈一样,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在流媒体时代,音乐的发行渠道变得复杂多样,宣传也不再只是尽力跑电台、电视台的通告,而是分散到音乐平台、短视频、中视频、社交媒体、音乐综艺、音乐现场等各个渠道。更重要的是,纷繁的平台类型之外,每个平台还有不同的玩法,音乐宣发相对唱片时代困难许多。
天后的尽头不是 OST,而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歌唱方式。而当大多数头部歌手都只靠 OST 输出作品,不得不说是华语乐坛的尴尬和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