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就是大中小姐姐们的项链、耳环、手作皮包;披肩、夹克、小裙子。
最新一遍,我是用iPad看的。2小时的电影,常常一看就是一下午。
因为每一帧都想截图下来。随便一截,就是一张街头人文大片。
虽然图中人不知道自己在图里,只当在另一个维度过着日常生活。
比如这位优雅夫人,此刻正全神贯注阅读报《论坛报》里的启事页。
登的都是征婚启事,标题写着:不要拒绝幸福。
我第一次在这个号上写侯麦女郎,没有选更年轻漂亮抓眼球的当主角,选了两个中年女人。
因为演员本人跟着侯麦,从70年代演到了90年代,从少女一直演到了少女她妈。
可以在她们身上,看到侯麦女郎的一条完整成长线。看到时光在女人身上留下和留不下的痕迹。
今天的第一主角,《秋天的故事》里种葡萄的女人。
她原本不种葡萄,也不卖酒。前二十来年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个男人的妻子,两个孩子的妈。
丈夫死了,带着孩子住回乡下娘家,继承了父亲的葡萄园。
孩子长大了,要读大学,要和男友同居,都离开了家。再后来连父母也去世了。
人生到了下半程,从赴会变成散会。
不会再遇见什么新人,不会再发生什么新事,只剩一场又一场送别、送别和送别。
送着送着就又彻底变回一个人。
她本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发小劝她快找个男人解解闷,她马上瞪起眼睛,浑身炸毛。
每句都抬杠,每句都是否定句——
葡萄姐:"我这个年纪找男人,比在葡萄地找宝藏还难。"
书店姐:"可是你漂亮极了。"
葡萄姐:"男人可不这么想,他们只喜欢年轻女孩。而且好男人都有主了。"
"奇迹是存在的,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不会用大块时间约会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家伙。"
她的话,乍一听像是怀疑男人,可仔细品都是在怀疑她自己。
难道女人一生都在跟否定和自我否定做对抗?
明明30岁时,她妈妈就告诉过她:面对任何男人都不用自卑,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哈哈,这是另一部电影的情节了。
那部电影叫《好姻缘》,是演葡萄姐的碧翠丝·罗曼德,30岁时拍的。
都一样倔,一样脾气坏。
再加上更早拍的那几部,我就乱想象成是侯麦历时30年,拍了同一个女人的20、30、50岁。
20岁时,她是巴黎街头,行色匆匆的大都会女郎。
碧姐在《午后之爱》里只有几秒镜头,但令人过目难忘。
穿红色高领衫和黑色大衣,点缀金色项链。
一个高大英俊,有蓝色眼睛,穿名贵外套的男人拦下她,请她去约会,她原地变身豌豆射手,怒喷大胆狂徒边儿呆着去。
这个男人站在十字街头还拦过很多漂亮女人——虽然是在他的白日梦里——
但哪怕在梦里,其他女人都受宠若惊或低眉顺目,唯独这个不知道打哪儿来的小个儿女孩不受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