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已经接受了没法和同龄人一起追星的现实。反正网络是虚幻的,把自己塑造成 00 后不就行了吗? 在网上,我就是永远 17 岁的追星女高中生。
一路同行的人们
从 90 年代到现在,20 多年的追星生涯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追星圈子内部规则的变化。追星越来越方便了,但规矩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种 " 饭圈内造神 " 的感觉。也正因如此,我经常会想念曾经那些姐姐们。
追 HOT 的时候,真没有所谓大佬和小粉丝的区别。那时我作为小学生没有任何产出能力,甚至不会吹彩虹屁。但那些已经上高中的姐姐饭并没有看不起我们这些小学生,精通各种技术的粉丝也从不以 " 大大 " 自居。
大概因为当时都是第一次追星吧,无论是线下的同学,还是论坛上的姐姐们,大家想的都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欧巴的爱,怎样给其他同好分享更多欧巴的消息。没人想靠这个赚钱,也没人觉得我技能多我就高人一等。
当时的媒体对追星族比现在更疾言厉色,断言我们在这些 " 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的小流氓 " 影响下,人生迟早一塌糊涂,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只能沦为盲流。实际上,我知道的追星族不仅没那么不堪,反倒是很多人因为追星打开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比如赫赫蓝姐姐,HOT 大热 CP 佑猴写手,她更广为人知的笔名是蓝淋。如果不追星,或许蓝淋不会走上网文作家这条路;
我堂姐,也是带我入坑 HOT 的人。她为了欧巴们自学韩语,毕业后进入某央企。面试官表示,就是看中了她英韩双语的能力;
还有影子姐姐,因为追欧巴时和许多韩饭交流,有了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她学的对外贸易,现在好像也进入了大跨国企业。tony 欧巴还和她半认真地提过,让她去自己的公司做管理。这大概就是追星的顶点了吧。
初代追星族从事娱乐圈相关工作的并不多。我认识的那些姐姐们,有人在高校做老师,有人在企业任高管,也有人干个体户。追星让她们学会了更多技能,也给了她们走出去的勇气。
现在的饭圈规则时常让我感到迷惑。专门靠饭圈吃饭的人变多了,粉丝变得更虚荣," 爱 " 成了最不值一提的事情。虽然我也花钱,但我很不能理解那些动不动就要别人贴消费记录,花钱不多或白嫖就不配喜欢的行为。
Karina 目前的新欢之一
饭圈的层级制度也越发鲜明,甚至还有所谓 " 前辈饭后辈饭 " 之说。可能是韩娱那套前后辈等级制度在内娱的映射吧。
而且挺奇怪的,初代团时其实没有所谓 " 唯饭 "。大家都是团粉,只是有最喜欢的那一位。也可能是那时能喜欢的团就那么几个,没什么好争的吧。现在团饭倒好像低人一等一样。
现在追星很方便,上午的新物料下午就有翻译,不用像过去那样几个人硬啃生肉,但粉丝群体也没以前纯粹了。可能就和 " 作业太少 " 一个原理,追星变得方便了,粉丝才有心思去折腾那些乱七八糟的 " 圈内规则 "。
万物皆可追
外界提到粉丝,总会套用心理学上的 " 投射效应 " ——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但以我个人的感觉,根本没那么复杂,追星动机就俩字:快乐。
我是在小学四年级时追 Spice girls,那时候追她们的小学生不多,至少我身边没有,起因就是觉得宝贝辣妹 EMMA 的双马尾特别好看;追 HOT 也不是迷上了他们五颜六色的不羁造型,而是因为 Hope 真的很好听。说实在的,我小时候还很嫌弃他们的杀马特造型呢,好像西游记的妖怪。
追星二十多年,我从欧美友人追到港台同胞,从日娱韩流追到内娱爱豆,只要能带来快乐,就可以追一追。这种快乐既包括爱豆本人带来的情绪价值,也有饭圈提供的附加价值。
追泰星的快乐大于内娱和韩国爱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