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电影市场的局限性早已显露。
1993 年,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拿下了 6189 万票房,是当年的香港市场冠军。
如今回望,这基本被视为香港电影市场下行的一个标志。
陈可辛没有囿于本土创作的局限,开始寻找出路。
1999 年,他征战好莱坞,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拍摄了电影《情书》,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2000 年,陈可辛成立了 Applause Pictures 电影公司,试图打造全新的 " 亚洲电影概念 ",以突破现有的资源整合、供产销模式——
在香港成立一个基地,拉拢亚洲地区具质素的导演合拍一些能够在亚洲多个地区甚至欧美皆有市场潜力的电影,打破过往亚洲各国各自各拍片然后卖埠的惯常方式。
——摘自叶泽锟《陈可辛:" 港片改革先驱 "》
没错了!
这就是现在 " 泛亚洲影视计划 " 的前身。
当前,陈可辛做出了不少的成功案例。
2002 年,陈可辛(中国香港)联合金知云(韩国)、朗斯 · 尼美毕达(泰国)合作执导了恐怖片《三更》。
还顺便帮黎明拿下了金马影帝大奖。
黎明饰演的变态杀人狂
2004 年,他又监制了由三池崇史(日本)、陈果(中国香港)、朴赞郁(韩国)联合执导的《三更 2》。
《饺子》剧照
操盘这一计划,是因为危机意识——
香港电影过往因为环境好,而且是亚洲最大电影出口地区之一,所以很少会跟亚洲国家合作拍片,但现在时移势易,亚洲国家如泰国及韩国的本土电影市场开始蓬勃。
又由于香港电影本土市场太小,只得六百万人口,很多电影在外埠愈缩愈小的情况下,单靠本地票房收益绝对不能回本。单一市场太弱,所以一定要组合起来。
运用这一理念,陈可辛身居幕后,推出了一系列好片,再比如:朗斯 · 尼美毕达的《晚娘》、许秦豪的《春逝》、彭氏兄弟的《见鬼》系列、《金鸡》系列。
《春逝》《见鬼》《金鸡》
既然这算盘打得非常好,陈可辛为何又会放弃?
因为,他找到了更好的机遇。
2003 年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 CEPA ) 催生了香港和大陆的合拍片模式。
这与陈可辛的构想不谋而合。
2004 年,他来到中国大陆拍摄《如果 · 爱》。
因为要拍大片,他又不懂怎么拍动作场面,于是 " 以舞代武 ",大胆尝试歌舞片。
初到大陆的陈可辛,最大的感受是——
整个空间大了很多,有种天大地大的感觉。
2007 年,他还是尝试了动作大片,《投名状》。
这就是谈及陈可辛的适应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拍《投名状》,难度在哪?
第一、演员。
《投名状》联合了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三位一线大咖, 拍摄现场难免像戏中那样你争我夺、腥风血雨。
陈可辛的方式是:避免三个人一起讨论。
第二、动作。
他想要的是写实的打斗场面,这与动作指导程小东的理念相差万里。
后来,他接着李连杰居中调和、尝试,得以完成影片的拍摄。
《投名状》还算成功,后来的《武侠》就惨了。
这部影片融合了推理、功夫等等元素,实验性很强,但口碑两极分化。
就是因为这次失败,陈可辛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