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张纪中版《笑傲江湖》登陆 B 站。
这部 20 年前以电视机播出、褒贬不一的争议武侠剧,被投放到 Z 世代聚集的流媒体后,却意外收获好评——
播放量超过 2500 万,评分高达 9.7。
事实上,在播出 21 年间里,在数代金庸剧的迭代后,这一版本的《笑傲江湖》也从最初为人群嘲的 " 败笔 "" 笑柄 ",默默积累口碑,低调积赞路人缘,最终经过时间洗炼,熬到了出头天。
1、二十年一雪前耻
早在立项之时,这套剧便风头无两。
首先,是金庸老爷子以一元钱的版权费卖给央视改编权;
紧接着,是世纪之交以作家王朔为代表,掀起的 " 金庸作品雅俗之争 ",以及对金庸文学地位的讨论。
再加上制作人张纪中,曾以制片主任的身份深度参与过央视版的四大名著,能调动的资源更加庞大,这部新作自然被寄予 " 神作 " 的期望。
因此,《笑傲江湖》还未播出,便收获了两岸三地极大的关注度。
首播之初,17.8% 的创纪录收视率证明了它的人气。
然而,彼时正值国内互联网刚刚萌芽,民众表达欲望强烈,奇葩的选角、别样的艺执,都让观众一时接受不能,加之前有 TVB 吕颂贤版本珠玉在前,这版成了第一批网友广泛差评的对象;
「三大败笔」「八大笑柄」一一罗列。
据说,在豆瓣上,它最初的评分,只有 5.5;
据网友记载,直到 2010 年,也才 5.9。
这部剧的命运与原著中令狐冲的命运颇为相似——
全程低血槽,六道真气入体,内力被封印。
一片好心却被禁足思过崖,出手狭义被田伯光砍的伤痕累累 ...
直到故事进入尾声,这才否极泰来,触底反弹。
直到今天,它的评分已达 8.4,与吕颂贤版仅差 0.2.
2、见路不走,另辟蹊径
这一版最初遭到恶评,主要还是因为它打破了 TVB 版给观众留下的既定印象。
彼时,历经邵氏武侠的巅峰,香港影视剧已经形成一套既有的风格。
成本上尽量压缩、招式上以写实为主、搭配简陋的特效、戏剧冲突尽可能强烈、为了争取观众最大限度的按原著拍 ...
TVB 的一系列金庸改编剧,甚至徐克、王晶制作的系列电影,都是这类风格。
而千禧年前后的观众,都是在这类风格浇灌下成长的。
好是好,经典也经典,但唯独缺了作者性。
所谓作者性,便是创作者独特的、原创的部分,想拍出新意,就必须跳脱出既有思路。
比如徐克镜头下的《东方不败》,大胆启用女性演员林青霞,将原著中本是配角的东方不败,刻画成一个性格饱满、履历丰满的悲情主角。悲情、宿命,是徐克在这部作品中的作者痕迹。
再说《卧虎藏龙》,同样跳脱出当时观众印象中的武侠动作,舍弃凌厉豪迈,转而使用韵味和内涵。
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无意对标 TVB 版;
它勇敢打破了观众的印象,并重塑了一个明显带有个人风格的江湖。
整个制作周期长达 17 个月,其中拍摄占据了整整 181 天,绝非香港电影流水线式的拍法;
40 集,每集的制作费用都接近 100 万,总成本达到 4000 万,20 年前单集这样的水准称得上是天价,在这套剧里,你看不到假山假水、不够精致的服装;
制作上,绝对阔气。
不说冲盈,单就配角蓝凤凰这身行头,便是 1:1 按照原著手工打造。
制片班底,夸一句全明星阵容不为过——
两位导演,第四代导演黄健中、七小福之一元彬,一文一武双保险。
原著中,曲洋刘正风合奏的《笑傲江湖曲》,是刀光剑影的江湖中难得的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