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来自动物研究中心的 19 只黑猩猩,和来自哈佛大学的 40 个学生,被研究人员分成两大阵营,开展了一场 " 比赛 "。
研究人员给黑猩猩 2 份葡萄,给人类准备了 2 份巧克力等极具诱惑的美食。
参赛者要么立刻吃掉 2 份食物,要么忍耐 2 分钟,就可以得到 6 份食物。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72% 的黑猩猩选择了等待,而来自哈佛的那群学生,却只有 19% 的人愿意等待。
这就是经典的双曲贴现理论。
当一个人被欲望驱使,被眼前利益诱惑,就会失去更大的收获。
大家可能都读过梁实秋的那句名言:" 不吃是为了吃。"
晚年的梁先生因为患有糖尿病,对甜食有一定的禁忌。
有次,他与朋友们聚餐。
熏鱼,什锦炒饭,冰糖肘子 ……
这些都曾是梁先生的大爱。
可当它们被一一端上来时,梁先生纹丝不动。
众人会意,以为梁先生已经成了糖的 " 绝缘体 "。
没想到当最后的八宝饭上桌,梁先生竟然大快朵颐。
大家不解,梁先生笑着解释道:
" 先前的那么多美食我都不吃,就是为了把配额留给我最喜欢的八宝饭呀。"
聪明的人,能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么是即时享乐,什么是长远利益。
因为,低级的欲望,也许放纵就能获得;但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拥有。
还记得去年刷屏的那张 " 北大 60 后杨宝学教授每日作息时间表 " 吗?
5:21 起床、洗漱
5:28 准备早餐、60 个俯卧撑
5:43 早餐、看微信
5:59 淋浴、着装
6:11 出发上班、听广播
……
随后,修改书稿,开组会等
11:20 中餐
12:25 开始工作
17:40 吃完晚餐
18:25 健身
22:45 休息
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网友们也被看得目瞪口呆,有人表示钦佩,有人也表示怀疑,觉得执行难度太大。
甚至有网友不屑一顾道:" 把人变成机器,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
可是当大家翻看杨教授的履历,瞬间哑口无言。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共发表 17 篇 SCI(《科学引文索引》),拥有 11 项专利。
那张作息时间表,之所以会出现在课堂上,是因为他在给自己的学生传授时间管理的经验。
但凡一个人不沉迷于 " 短期快乐 ",就一定能够在长期的自律中赚得盆满钵满。
纪录片《吾家吾国》中,有一幕非常震撼。
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 七一勋章 " 获得者陆元九先生。
虽已 101 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
记者问他有什么坚决不吃的东西,陆老说:
" 现在所有蛋糕之类的基本不吃,吃太胖就走不动了。"
100 岁那年,老人还写下:
" 不急、不恼、不懒、不馋。"
将其贴于门上,严以律己。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好身体、好人生。
有的只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克制住了欲望并加倍自律。
史铁生曾言:" 人就是欲望本身。"
食色,性也。
一个人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靠自控力。
什么是自控力?
就是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的能力。
第一,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一个年轻人正在看书,旁边放着一个手机。
忽然手机亮了,他拿起来看了一眼,然后放了回去。
过了一会儿手机又亮了,他再次拿起。
接着他不停地刷,手机再也没放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