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地因为负重奔跑,而显得吃力狼狈来得打动人。
当然,年代戏翻车,不独"卧龙凤雏"。
演技一直受到肯定的"前辈"周冬雨,当初在《麻雀》也遭到呆蠢木的质疑。
成为快进担当。
并且,也不独小花。
小生也同样大把卡在这的。
年代戏为什么难演?
或者说,要演好年代戏,起码要具备什么。
一,真实。
这种真实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演员自身的质感。
在形貌扮相上,首先要让观众不出戏。
更高阶的,演员气质能补足人物质感。
民国戏人物,要有吻合时代风雨飘摇的味道。
或缥缈,或文秀,或坚毅,或热烈。
爱情片《像雾像雨又像风》
故事片《千秋家国梦》
抗战剧、谍战剧的主角也起码要有"像干这回事"的样子。
质感不够,就像在玩综艺剧本杀。
拿《胡同》来说,男女主和其他人已经出现严重画风割裂。
把整部剧带到救不回。
第二种真实,则不全是演员的锅。
而是看剧的整体质感是否真实。
年代戏要旧,要有尘,要不那么干净。
尤其战争戏。尽管是不起眼的布丁衣服,对服化道仍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浅对比新旧《亮剑》的领子细节
二,积累。
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一定文化素养。
不一定要像张桐为《觉醒年代》李大钊做准备那样,将相关的、偏门的都看一遍。
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总和性名词。
需要长期的积累。
年轻演员和年长一些的,确实会存在阅历上的差距。
年轻演员需要意识的是什么呢?
做功课的自觉。
越是因为间隔年代远,自身经历少,越应该对故事整体大背景有了解和体悟。
且,并不是我演的不是文豪大才,不是救国于万一的领袖,只是市井小人物,只是个丫头片子,就不需要去做积累。
哪怕只是一名居委会委员,你呈现的面貌像不像那么回事也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而像赵露思,本来拍戏就习惯现场记词,事先更没有做好素材积累。
一部戏演下来,竟然连我到底演了一个什么年代的戏都分不清。
将建国初期的故事,讲成了建党初期。
虽然过后自有粉丝兜着,控评强调"只是记混了和另一部作品《1921 》的时间","口误而已"。
但观赵露思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也确实无甚差别。
三,气象。
要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气象。
气象不一定是深道的老演员才能形成。
它是个泛义的词。
气度,气概,成色。
一种"此事在我"的使命感和被选中感。
而归根结底,是能否使观众相信,你是属于这个时代,这个位置的。
不一定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才有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