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纹可以看出,这是初代奥特曼。
但相较于过去健硕,且充满力量感的身形。
这个奥特曼瘦削,四肢纤长。
更关键的是,胸口的灯没了。
实际上,这个奥特曼,才是真正还原了最初奥特曼的形象。
创作「奥特曼」的,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大师,成田亨。
他希望创一个造型极简、色彩平衡的奥特曼形象。
「一个代表正义,巨大、美丽且英气逼人的银色巨人。」
成田亨 1983 年绘制的奥特曼造型
而在早期圆谷制作中,为了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以及节约成本。
有了「只能战斗三分钟」的设定,并加入了彩色计时器。
在成田亨看来,这个设计破坏了奥特曼的一体性和平衡的色调。
所以说,《新 · 奥特曼》中的奥特曼形象,才更接近成田亨最初设想的「银之巨人」。
返璞归真,让本片有了回归纯粹的意味。
从外在形象,到特效设计,电影让奥特曼系列的观感有了质的飞跃。
但变化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大的,是镜头语言上的革新。
熟悉二次元的观众会明显发现,电影用了大量动漫的夸张视角和剪辑方式来拍真人电影。
角色常常处在十分刁钻的画面构图中。
而且经常用上大面积的遮挡,从而做出从缝隙、夹角中拍摄的角度,达到一种「尺度变形」的效果。
于是就有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镜头。
有从腰部拍。
有从咯吱窝拍。
有从食品袋里拍。
甚至怼脸拍到变形。
这种古怪的摄影风格,给人带来十分新奇的观感。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的《新哥斯拉》。
也是各种刁钻镜头,尽显导演的偏执,不走寻常路。
但是,这样的拍摄风格利弊都很明显。
往好处看,它打破了常规的真人拍摄视角,创新感十足。
赋予了电影一种漫画式的网格感,让它在同类电影中脱颖而出。
让观众在看「奥特曼打怪兽」之余,还能体会到分镜头、透视感的乐趣。
往坏处看,这在一些人看来,成了某种「窥探癖」。
导演本人的一些恶趣味,会成为「迷惑行为」。
就像拍长泽雅美的腿,她拍屁股打气的奇怪视角等。
另外,剧作上的问题就难以忽视了。
比如节奏过快。
不像《新哥斯拉》全程只关注哥斯拉,《新 · 奥特曼》更像是一部多个小故事拼起来的电影。
一个怪物紧接着一个怪兽,不同事件之间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这就导致电影的观感有点割裂,紧张感被消解。
让人觉得高开低走,没爽完就结束了。
比如台词过密。
片中有大量密集快速的解说台词,稍有不注意,就会丢失掉一些关键信息。
这一点对于非奥特曼粉丝非常不友好。
最大的问题,是人物扁平。
剧情过于压缩,还得留给战斗戏的空间,必然会疏忽对角色的塑造。
奥特曼的人间体神永新二,就像是工具人。
所谓性格的转变也全靠台词对话,却没有给出更直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