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在碍于面子难以推脱的饭局上,对方说 " 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 时,以及来自异性令人不适的打量目光,我们对类似的话语和行为感到不适,但可能因为对方是你的老板或者亲戚,困于和对方的社会关系或者其他因素,人们并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对此的不满。
网友总结的九大现实油腻行为。/ 视频网站评论区截图
相比于直接的对抗与谩骂,人们对爱说教、无边界感等行为的不满实际上更难直接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观众在观看时并没有直接观看原剧,而是观看由其他人生产的对该剧集的吐槽视频。于是,在轻量级的吐槽视频中,观众的心声得以通过别人之口痛快地表达了出来。
或许还是有人难以理解 " 审丑 " 文化,因为它毕竟颠覆了原有的审美习惯。
与以往不同,当下的文化里," 消解 " 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看似天经地义的价值标准及审美标准可以在众说纷纭中逐渐分崩离析。
越油越看,但并不是真爱看。/《泡沫之夏》剧照
拥有一台手机和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相当于拥有了能够抵抗传统审美的武器,人们的审美心理也由对美的单向度追求变为一种多向度的取向,从只追求美,到无论内容美丑都乐此不疲地观看。
所以,观众又骂又看的行为矛盾,并不代表内心是喜欢这类价值观畸形的影视作品,只是在观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网民对千篇一律的 " 美 " 的疲劳感。当我们一边骂着《东八区的先生们》价值观扭曲,一边在和朋友聊天时发着张翰的油腻表情包,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宣泄着自己的压抑心理。
观众们被压抑的情绪,在一部近似于闹剧的电视剧出现后,撕出了一个泄洪的口子。
社交网络时代的平民化和反精英主义色彩,使得看起来猎奇的 " 审丑 ",更加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吐槽性狂欢。
当我们讨厌油腻时,讨厌的是什么?
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天然地会对 " 油腻 " 感到不适。从表面来说,油腻感直观地表现为没有边界感地开玩笑、不修边幅却对他人指指点点、行为粗鄙浅薄等。
实际上,我们讨厌油腻的时候,讨厌的不只是油腻的行为,更是这些行为背后指向的被陈旧观念腐蚀的思想。
譬如骨子里的厌女或者说爱说教的特性。在《应得的权利》一书中作者分享了丽贝卡 · 索尼尔特的亲身经历:她曾经被一位男性用 " 像是在鼓励朋友家的七岁小女孩描述自己怎么练习吹笛子一样 " 高高在上的语气询问她写的作品,而当那名男性意识到自己谈论的书就是面前这位女性所写时,他脸色变得铁青。
《应得的权利》 [澳]凯特 · 曼恩,章艳 译明室 Lucida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5
譬如说以自我为中心、无限膨胀。不少男性会将大男子主义与有责任感、有担当等同起来,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包揽全部责任的同时,也在其他人身上施加了冒犯。
值得注意的是,油腻并不能和 " 中年 "" 男性 " 等标签画上等号,只是资本和技术从来都是更青睐具有消费动力的年轻群体,而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在以 B 站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掌握了足够多的话语权,得到了权力和秩序重新分配的契机后,年轻一代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把 " 油腻 " 一词指向中年群体。
油腻并不能和 " 中年 "" 男性 " 等标签画上等号。/《欢乐颂 2》剧照
" 油腻中年 " 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话语符号后,标签最终贴在了整个中年群体上面,刻板印象也就此形成。
《东八区的先生们》被下架,但不能保证下一个《东八区的先生们》不会出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 " 先生们 " 也仍然存在。
你们不要过来啊。/《东八区的先生们》剧照
想要真正地摆脱油腻感,除了在形象上 " 去油 " 之外,最重要的,或许是给自己的思想 " 去油 "。而观众们对这类作品 " 又恨又看 " 的悖论,在了解其原因后,倒也不觉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