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狂花》的结局最终还是落在一个比较常规的母女误解上,但它的确也做到了——
不直给观众预期里那种双向救赎与和解。
03
支棱起来了?
那么,《摇滚狂花》作为一部女性剧,成功了吗?
对女性及其关系的重塑,能否站得住脚,需要"一破一立"。
这部剧做到了"破",但做到"立"了么?
得打个问号。
为了塑造一个非典型的女主形象,主创们选择了最浅表的方式——
给彭莱安插一个"摇滚人"的身份。
顺理成章地让她从造型到言行举止,全都反传统。
但"摇滚人"会是如此吗?
显然不是。
先说摇滚这个身份。
故事建立的基础是彭莱的狂花乐队曾经很牛逼。
这个"牛逼"是彭莱的底气。
但到底牛在哪里?
剧集在音乐上没体现出现也就罢了(毕竟版权费很贵)。
技术上也没有丝毫展现。
开篇的那个演唱会现场,会让人以为是爱豆佯装摇滚状。
让人不忍直视。
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当年被骂破天的《北京乐与路》。
好歹那部电影里还有不少子曰的歌,是你现在听起来依然会觉得牛逼的。
然后再看主创是怎么体现摇滚人的性格的。
外表上——
烟酒不离手。
性格上——
易怒且狂躁。
仿佛几十年的时光在她身上都被虚度了。
不用谈成长了。
连岁月的痕迹都不存在。
正如那些一星评论所言。
她身上攫取了太多刻板的标签。
但更关键的是。
作为一个以女性音乐人为主角的剧集,主创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性别视角的观察。
对于音乐创作,对于摇滚乐圈的生态,彭莱是怎么看待和体验的?
统统没有。
所谓摇滚,充其量,只是一个壳罢了。
说白了,它还是犯了多数国剧的老毛病——
国产职业剧在专业性的呈现上向来太差。
总是浮皮潦草地挪用某些职业身份的标签来填补人物个性。
比如借摇滚彰显反叛。
《我们的婚姻》, 白百何同样也是扮演一位滚妈。
但她更是个全能妈妈,从做饭到修家电,再到创业,她无所不能,堪称成功学典范。
而摇滚只是她完美人设中的一点叛逆色彩罢了。
比如借律政彰显智识。
《女士的法则》里的双女主开挂模式。
看似她们在"专业地"帮助一些女性打官司,但实则拍成了简化案情复杂度、女性困境的爽文。
这些飒飒的大女主,仍停留在一纸人设上。
职业身份永远是壳,无法与角色复合成一个有核的人。
《摇滚狂花》里,"摇滚"与"狂花"其实同样是割裂的。
这个坚持玩摇滚的中年女性,并没能如期待那样被饱满地再现。
确实有可惜。
不过。
它对以往国剧中女形象的突破,仍然值得肯定。
毕竟,对于一个正在兴起的性别叙事来说。
比起"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更为迫切。
打破了0。
才有1.0,2.0版本的进阶可能。
就像剧里安哲追求彭莱的时候强吻了她一下。
彭莱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