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早些年吃过瓜的,死去的记忆突然被唤醒。
而错过的网友,如今也吃到了过期瓜。
这种自杀式蹭法,纯属上赶着找骂,亲手打碎童年滤镜。
高调蹭热度,风险比明星们预料的大得多。
轻则逼得人发几句牢骚,重则可能就刑了。
好比蹭着河南暴雨的热度,趁机炒爱心人设的说唱歌手孩子王。
起初,他在微博声称贡献了所有零花钱,还晒出了捐款 1 万 8 的截图。
但,截图里的捐赠金额,其实是 P 的。
他怎么也没想到,网友竟然能从截图的单号查到实际捐赠金额,100 块。
把捐款当作秀,亲手断送了自己的事业。
本来若低调捐款 100,也算一善举。
却偏要打肿脸充胖子,再摆到明面上炫。
这不只是蠢,还拎不清什么热度能蹭,什么不能。
要蹭出效果,找对热度,找对时机,缺一不可。
又如之前明星扎堆发表 " 高危职业 " 言论一事。
大众反感的,其实不只是 " 艺人算不算高危职业 " 的问题。
更在于这种统一的,大规模的发言出现的时机。
明明更应该去探讨明星安全如何得到保障,结果却被这种大声量的鸣不平,转移了关注的重点,这何尝不成了一种 " 蹭 "?
蹭热度,是娱乐圈话题为王,流量至上的一种折射。
身处其中的明星,多少被这样的潜在规则所 " 绑架 ",也不是不能理解。
按理说,越身处其中,越更应意识到这种规则对人的裹挟与处在规则之中的无奈。
可这些 " 蹭学 " 玩家,却无一不处心积虑,费时费力去博关注,博同情,博赞赏。
博,本就是一体两面的。
既有翻身的机会,也有翻车的风险。
看似是一本万利的美事,实际却并不可控。
与其成天想走这条如钢丝般的捷径,倒不如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多挣点底气。
毕竟,当能发自己的光时,根本无需借别人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