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律政剧《女士的法则》。
有网友统计,江疏影在里面 6 集换了 33 套服装。
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怎么挖掘一位女性律师的职业人生,剧组显然更关心她够不够美。
演员,沦为流水线上的芭比娃娃。
演员的本职呢?
表演及再现一个人物,这件事已经彻底让位给 " 美 "。
磨皮滤镜的问题,其实只是多米诺骨牌的其中一张。
让观众们无奈跳脚的,更是它背后一触即发的连环弊病。
假人泛滥的国产剧,还剩下什么是真的?
颜值?
同一场戏,演员的脸能忽大忽小。
比如《星汉灿烂》里的赵露思。
台词靠配音,动作靠替身,实景靠抠图。
流量时代涌现的大批明星演员,大多台词功底差到出戏甚至听不清,已成行业共识。
于是,演员使用原声这项最基本的表演素养,如今反倒成了营销的安利点。
图源微博
再有,替身泛滥。
围绕替身延申出来的新词更是眼花缭乱:躺替、下跪替、跑步替 ......
《楚乔传》
随处可见的五毛钱抠图秀。
《锦衣之下》
连肌肉也要靠硅胶。
甚至于《嘉南传》里的一场跳墙戏。
怎么拍?
直接找替身跳,然后在脸上简单粗暴地糊上马赛克。
反正观众都能收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对一部剧的好评的标准,越来越低。
只要一部剧,1 尊重观众的眼睛,2 尊重观众的智商。
就能被激情打上五星好评。
图源微博
我们几乎忘了。
一部剧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
是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各技术工种的全方位考量。
我们更是几乎忘了。
人是有缺点的。
人性也是。
抚平一切褶皱之后。
最终只能满屏马赛克。
而现在,这种苦国剧久矣的烦恼似乎正在形成某种死循环。
只怕到时,国产剧可不止审美降级。
本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