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风头正盛的 baby,就比她自信的多:" 我要是运气好一点,早该拿下大满贯了。"
两句话反差强烈,这是演员和流量的天差地别。
演员的旁落
流量僭越,就意味着演员旁落。
在社会学里,这种现象叫 " 逆向淘汰 "。
就是说原本固定的市场里,人们生产同一种产品。更好的产品往往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那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却意外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资本趋利,长此以往,优秀产品就会逐渐被劣质产品所取代消失。
本末倒置的那些年,影视圈亦是如此,劣币围剿良币,好演员不得不坐上冷板凳。
当时的综艺《演员请就位》,就是影视圈的缩影。这档综艺会根据不同演员,给他们做 " 市场价值 " 的定位:S 级最高,B 级最低。
戏谑的是,毫无演戏经验的 38 线流量陈宥维被评为 S 级。制片人刘宁言之凿凿地说:" 从偶像歌手到演员,值得一个 S。"
这句话不能说是毫无逻辑,根本就是狗屁不通,没有专业背景和表演经验竟成了演员的优点。
与此同时,B 级的冷板凳上坐着哪些演员?
北电学霸,海清的同班同学温峥嵘;拍戏 19 年,留下无数经典荧幕形象的倪虹洁。
要知道,这档综艺的播出时间,可是 " 姐姐 " 们势头最劲的 2020 年。
但即便如此,仍是 B 级的现状。
紧接着,陈宥维在舞台上贡献出一段段啼笑皆非的表演,硬是把《甄嬛传》演成了小品。
演罢,陈凯歌盛赞陈宥维的所谓进步。
坐在一旁的李诚儒质问评判标准,却被讽刺酸腐。离开节目后,李诚儒仍然不解:" 那些在专业院校里学了四年的演员,凭什么不如人家三个月的选秀。"
这很讽刺,却是当时影视圈不争的现状:好演员要想有戏拍,就只能在烂剧本里捡配角。
当不合格成为常态,合格就会变成美德。
那两年热搜上的词条都诡异极了—— # 某某演员真哭 # # 某某艺人夏天穿棉袄 # # 某某男星拒绝替身 #
这些本该是应当应分的事,硬是被拿来当做了不起的新闻炒。
后来,演员背台词都能被夸得天花乱坠。
这既是好演员们的寒冬,也是观众的噩梦。
观众的抵制
当流量试图要抢走演员的最后那点尊严时,物极必反。还是要说回金鹰奖,因为这个奖项向来是最偏爱流量的。
它最早设计人气奖,不断拉低着行业的口碑,试探着观众的底线,最后干脆直接把视后 / 视帝的奖杯强塞进流量的口袋,砸了自己几十年的招牌。
我总提起 2018 年的金鹰夜,是因为那一晚的奖杯,敲响了流量的丧钟。
当迪丽热巴和李易峰携手成为双杯视后 / 视帝后,流量开始被反噬。
最明显的,就是观众的抵制。
放在过去,流量是票房和播放量的保证,但水后的出现,让观众对流量的厌恶达到了峰值。
观众的厌恶,让流量迅速失灵。
金鹰奖那一年,杨幂开始尝试转型,不惜颠覆形象,认认真真拍了一部电影《宝贝》。上映后,换来票房(2000 万)和口碑(5.3 分)的双输。
为了拍这部戏,杨幂一字一句地学南京话,杀青之后,又无偿补拍了三次,断断续续忙碌了整整 9 个月,换作过去,这时间够杨幂再拍 9 部戏。
2019 年,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上映,票房惨败,评分探底(2.9 分),仅好于 0% 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