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曾流传一句话:华谊出品,必属精品。在鸿运当头时,华谊兄弟迎风而起,还吸纳了当时的京圈第一经纪人王京花,后者带着李冰冰、任泉等当红明星来到华谊。如今仍活跃在影视行业一线的黄晓明、陈坤、周迅等影星都曾在华谊公司的运作下,成为影视圈的中流砥柱。
2015 年,在华谊兄弟的鼎盛时期,其市值曾逼近 900 亿元。此外,华谊兄弟还引入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成为股东,还建造自己的影视小镇,规划打造中国版迪士尼。
"(以前)行业人提到华谊,那真是满眼都是羡艳之情,它真的是一块金字招牌。" 高军表示。
高光回忆散去,浮现在高军脑海中的,却是华谊兄弟近些年的跌落。2014 年,在华谊兄弟成立 20 周年的庆典上,王忠军正式提出 " 去电影化 " 的口号。为此,华谊兄弟重组内部组织架构,建立了影视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三大事业群。
华谊兄弟影视小镇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也正是 " 去电影化 " 的战略,被高军视为是华谊兄弟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分水岭。" 丢了主业,华谊帝国大厦的基础开始动摇。就像没有根据地了,像浮萍一般在行业中飘来飘去。后来他们意识到‘去电影化’是一个失误决策,但归队没有想象中容易。"
更难的是,影视行业走到了下行之时,华谊兄弟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报数据显示,2018 年以来,华谊兄弟营收逐年下滑,已连续四年半亏损。2018 年至 2021 年,华谊兄弟总营收分别为 38.14 亿元、22.44 亿元、15 亿元、13.99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9.85 亿元、-40.4 亿元、-10.75 亿元、-2.26 亿元。4 年间,华谊兄弟累计亏损超过 63 亿元。
" 影视公司都会掉入这么一个叫‘周期律’的规律。一般民营影视公司都靠一个作品或者一个机会起来,基础不是特别好,生产管理也不规范;其次家族企业有其局限性,比如小马奔腾的大狗(原董事长李明)去世后,一开始各方面业务还不错,最后亲属打得鸡犬不宁,直到垮掉了;最后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性,制片、发行、放映都有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这造成了一些民营企业有不适应的感觉。" 高军分析道。
在这样的困境下,华谊兄弟不得不收缩业务,甚至精简员工。" 最难的时候挺过去就是最好的时候,感谢你们来到华谊兄弟,感谢大家曾彼此并肩,感谢在艰难时刻负起责任给予公司理解的每一位伙伴 … 也真诚地感谢每一位伙伴曾经的付出 …" 华谊兄弟在《通知》用了诸多感谢。
裁员颇为无奈,但华谊兄弟也在努力冲破逆境。今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王忠磊强调:" 我们不会躺平,中国电影人不会躺平 !"
王忠磊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高军也对每经记者表示:" 华谊兄弟一定是需要经过浴火以后才能重生,打掉所有烂摊子,重新做起。"
记者 | 毕媛媛 编辑 | 董兴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每影视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yingxiangli@nbd.com.cn。每经影视不对本内容之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作任何保证,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yingxiangli@nbd.com.cn。
每经影视获邀,已强势入驻网易号、搜狐账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一点号等平台
|每经影视 meijingyingshi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