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苛责,也是一种绑架。
和对强权、父权具有批判性的 " 爹味 " 一词,本就不在一个层级。
当这类词在网络流传起来,不仅会持续煽动年龄焦虑,造成 " 女性 VS 女性 " 的无意义内耗。
甚至还是在给他人递刀,提供话术打压女性。
别看只是一个词,其中也隐藏着一种压制性的权力结构。
最终吃亏的不是别人,而正是群体自身。
而最可笑可恨的背刺行为,还要数典中典的话术:" 我是女生,但我觉得你干得漂亮 "。
她们赞赏着厌女的行径,并自诩为独立思考。
实则只是一种连自我身份认同都没有完成的迟钝。
那么,这种伪 " 反思 " 能换来相互理解和世界大同吗?
笑话。
更常见的,不过是被另一种卑劣倒打一耙罢了。
姐妹们,清醒一点吧。
你退一步,对方便会进一步。
平权之路就这么一步步倒回去了。
很多人会将这些行为归罪于下沉市场。
说白了,是归罪下层社会,归罪于判断力和思考力不够进步的广大普通女性。
这样的定罪,有道理吗?
不如看看经典小鸡电影,《贱女孩》。
淳朴单纯的乡郊女孩凯蒂初到美国高中上学,被那里弱肉强食的生存方式重新教做人。
因外貌出众,被校园里的 " 贱人 " 姐妹花吸纳,开始跻身食物链顶端。
女孩世界有一大堆规矩
《贱女孩》
先是作为跟班、随从,被打压被嫌恶。
但渐渐地,品学兼优的乖乖女也开始掌握新的生存策略。
栽赃、使诈、挑拨、嚼舌根 ……
她光速用各种脏手段瓦解了小团体,把别人欺负她的都欺负了回去,还成为了全校追捧的舞会皇后。
《贱女孩》
可见,girls hate girls 现象的根本,在于整个坚固的权力结构。
" 下沉 " 的环境积聚了更多落后的观念,也更容易影响人、腐化人。
凯蒂不喜欢 " 贱女孩 ",但她也在用 " 贱女孩 " 攻击别人,直至自己也成为 " 贱女孩 "。
多数人是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缠斗。
所以,按惯常的说法,单单归罪于她们,是不公平的。
《贱女孩》
这里刻意写作" 按惯常的说法 ",是因为我不想只揪着恶的源头打。
我们总可以拿父权制来说事,将女性的异化,追溯到整个性别结构本身。
可我渐渐觉得,这种归因模式多少有些绵软、宽泛。
甚至,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模糊重点。
这么说吧。
欺骗朋友、凌辱同学、伤害父母的凯蒂,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她本人是摘得很干净了,说自己是中了贱女孩们的 " 毒 "。
《贱女孩》
但事实是,被她所咬伤的人,伤口也在真真切切地疼痛着。
Girls hate girls 固然是父权的产物。
但那份害人也害己的 " 恨 ",却不是幻觉。
因此,在追溯恶源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唤起一种自省意识——
时刻追问:
作为女性的我,仇女了吗?
我是否也在无意之间,陷入了某种无意义的同类缠斗?
看。
从 A4 腰、硬币放锁骨、防绿茶内衣肩带手环,再到如今的眼镜腰、仰头照、捂嘴照。
网络上从来不缺鼓吹身材、容貌、年龄、婚恋焦虑的病态挑战游戏。
如今回看每一次的 " 炫耀 ",意义何在?
而你,又无脑跟风过多少次?
今后还要缠斗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