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 楼兰美女与干尸 "、" 装男人才能真正安全 "、" 下厨房与下地狱的通感 "(背景是在上海疫情封控期,一个细节就抖出万千焦虑与无助)……
单看文本就足以惊艳,可看看说的人,才能感受到震撼。
一个标准的资深社恐。
只要站在台上,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蜷缩,放不开动作,也没有夸张的表情,只能毫无情绪的像 siri 一般把故事讲出来。
可 " 奇怪 " 的舞台效果发生了,她越是淡定、娓娓道来,越是有炸场的效果,在嘉宾大张伟口中。
这位脱口秀演员是有一些 " 好摇滚 " 的东西。
03
" 恐惧 " 背后的目光
同事兼好友 House 在微博上曾经发出疑问,严重怀疑鸟鸟有隐藏社牛属性。
这是因为他和笑果公司里其他几个跟鸟鸟玩得好的人发现,只要在熟悉的环境,鸟鸟就会欢脱起来。
而到了脱口秀舞台,鸟鸟 " 杀 " 到冠军之夜,也会让不少人心生疑窦:她的社恐、内心会不会是装的?
鸟鸟:
对,我是装的,别人是来拿冠军的,我是拿影后。
这让 Sir 想起梁朝伟,去韩国影展跑一趟就彻底暴露了社恐营业的局促不安。
但他在角色中一双电眼却能演出 " 八百万种情绪 "。
矛盾吗?
相反,社恐与表达水乳交融。
去证明她是不是真社恐并不重要。
我们更应该 " 听 " 的,是她何以成为社恐,以及作为女性社恐,她的身躯、她的语言甚至她的心灵又承受着什么样的凝视?
如果看完整季脱口秀,加上散见的访谈,就大差不差能梳理出鸟鸟之所以成为鸟鸟的成长史。
段子照见她经历过的几重身份:
" 女儿鸟鸟 "。
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忙碌,流连于各种托管机构和兴趣班,甚至学上了二胡。
再大一些进入考学阶段,跟父母相处多一些了,却经历了严苛的管教。
柔情与心理需求的时常错位的状况让鸟鸟很难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可以很自然地提出需求、表达情绪。
所能做的就是放在心里,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比如学习。
屡次提到的二胡,让人想起张艾嘉电影《20 30 40》中的钢琴。
女孩被逼着去学,要么是为了打造淑女的形象好嫁人,要么就是如果没有男人,至少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鸟鸟的 " 二胡 " 虽然不至于直指婚姻,因为过于缺乏女孩气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套路的反讽,学了又如何?
鸟鸟很清楚,哪怕成年后的自己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和欣赏,但在甩购物链接和养生长贴的家族群里,文本也是没什么用的。
" 女人鸟鸟 "。
鸟鸟在自己的表演中不止一次涉及性别歧视的话题,同时给出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如容貌焦虑。
她认为哪怕说 "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 也是一种绑架。
一下子说透了靠战术上的勤快根本没办法改变战略上的被动。
因为当颜值本身就成为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就注定不少人没有 " 议价权 ",懒与不懒之间的改变都不是根本性的。
如母职焦虑。
她就很犀利地说,做一个爸爸成为女性在家庭中的最高晋升和嘉奖。
自己早就识破了这套游戏,小时候过家家的时候一步到位就 " 演爸爸 ",话少又懒得动。
当这些刻板、僵化的性别观念在在起作用的时候,鸟鸟选择的是在生活中看透不说破,非暴烈不合作,用 " 懒 " 来保持边界。
只有在舞台上,她才愿意表达出来。
还有最后一重身份——
" 我自己 "。
这个 " 我 " 也并非口号式的自我意志,而是在前两种被凝视的身份下破土而出的,在顺从与屈服间反复摇摆的情绪总和。
就像决赛里那段关于 " 文本分析 " 的段子。
她说,自己的段子太有深度了,以至于网友们疯狂分析她的文本,妈妈看到后骄傲地发到家族群,然后……然后无人在意。
仔细咂摸当中矛盾:
她为自己的文本被分析而高兴,又为网友瞎分析而苦恼;她为 " 妈妈 " 的认可而暗喜,却得知 " 妈妈 " 认可的不是自己,而是进决赛的女儿,她更想得到的是亲戚对这份成绩的认可……
舞台上摊开一个这样的 " 自己 " 不容易。
越复杂的 " 人设 ",越难直给。
但鸟鸟还是做到了。
看关于她的采访,舞台上能够能够达到绝妙的戳人效果,首先得益于专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