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刚开始被挡在内娱外时,不少人认为 Kpop 失去一大财路,命不久矣。
没成想,人家另辟蹊径,闯出了另一片天。
退出内娱后,防弹少年团专心搞起了韩国本土和其他海外市场。
之后仿佛拿了热血漫中穷小子逆袭的剧本,一路疯走。
就以欧美市场的成绩为例:
2016 年,专辑《wings》进入 Billboard200 榜单,排名 26 位,韩国歌手历史最佳。
《Wings》的主打歌《血汗泪》MV
2017 年,出席公告牌音乐颁奖礼(和格莱美、全美音乐奖并称美国三大音乐颁奖礼),获得 Top Social Artist 奖,即最佳社群艺人。
这不是音乐类大奖,而是以流量为衡量标准的人气奖。
在他们之前,贾斯汀 · 比伯垄断了这个奖长达六年。
从这个奖项也能看出,防弹少年团在美国的胜利,本质不是他们的音乐艺术性有多强,而是 Kpop 造星机制的胜利。
打那之后,他们受邀在全美音乐颁奖礼上表演。
先后做客《吉米秀》《艾伦秀》《柯登秀》等美国知名电视节目。
在格莱美上从颁奖嘉宾,到表演嘉宾,再到入围提名。
这番成功,首先因为他们搭上了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从 2013 年出道开始,他们就在公司的带领下在网上保持高频营业。
在 Youtube 频道发日常练习、录音课程、mv 录制花絮、日常表演后台、自制团综等杂七杂八各种视频。
在社交账号上,成员定期且频繁地分享动态,维持粉丝黏性。
2018 年 KBS 纪录片中的外国粉丝采访,提到防弹少年团经常在 SNS 上和粉丝交流
在粉丝运营概念正式提出之前,防弹少年团就搞这一套了。
其他公司的艺人也有社交帐号、自制团综,但防弹少年团绝对是交流最频繁的那一个,是韩圈出了名的物料丰富。
这种选择或许跟防弹少年团并非大公司出身有关。
他们的公司 Bighit(现名 Hybe)不是像 SM、YG 这种大型经济公司,大公司的艺人不仅刚出道时关注度更高,而且在电视资源上也占优势,曝光机会更多。
16 年的韩综《社长在看》里,一位社长就表达过小公司生存之艰难。
为了让自家艺人上节目,给电视台工作人员连送几周的应援餐,才有打动对方的希望。
在缺乏电视曝光机会的情况下,跑到 Youtube 上做自己的频道。
这在当时或许只是无奈之举,却阴差阳错成了开拓海外粉丝的关键一步。
防弹少年团的老板方时赫说过,2015 年《Dope》MV 的 reaction. 视频在 Youtube 意外走红,是他们打入欧美市场的契机。
当时 Youtube 流行起了韩国偶像 MV 的 reaction. 视频,《Dope》是二创热度最高的 MV 之一。
二创流量反哺到了防弹少年团本身,他们第一支播放量破亿的 MV 就是《Dope》。
如果有人因为二创对防弹少年团感兴趣,他们的个人频道就派上用场了。
源源不断的 MV、舞台表演、日常练习、幕后花絮,意味着偶像用来吸粉的业务能力、舞台魅力、成员相处的化学反应 …… 都摆在这里了。
之前韩媒评价防弹少年团,区别于过去偶像的 " 神秘人设 ",而是分享日常,拉近和粉丝的距离。
事实证明,这套方法论的确行之有效,尤其是在粉丝掌握更多主动权的社交媒体时代。
防弹少年团能在欧美红成顶流,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