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剧里对朱韵家庭状况的刻画,
朱韵作为独生女,在宠爱中长大是没错,但与之伴随的,妈妈的控制欲极强,什么事都喜欢帮朱韵做主。
比如她明明不想当课代表,但她妈觉得这事对她之后保研有好处,一个电话给学校老师打过去,朱韵还是成了课代表;
大学毕业后创业,朱韵比任何人都清楚李峋的能力,创业阶段所有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而朱韵妈妈对李峋的成见非常之大,称呼他为 " 他们这种人 ",形容他 " 有些根子上带的东西,想装都装不出来 "。
在到底要不要出国这件事上也一样,完全不听取朱韵本人的想法。
剧中多次明示暗示过,李峋象征的是朱韵的理想化自我,他最外放的那些品质,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是朱韵一直欠缺并向往的。
朱韵会喜欢上李峋这件事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在成为父母理想的女儿和成为自己理想的朱韵之间,女主选择了后者。
在争吵中把这句台词说了出来,看似是矛盾的爆发,其实剧情已经为此铺垫了很久。
再退一步,就算朱韵的父母十分开明,我也不觉得把爱人排在父母前面有什么问题。
Papi 酱此前有一个综艺片段非常出圈,
她对人生的优先级做了一个排序:自己放在第一位,然后是伴侣、孩子、父母。理由是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然后这一生是要和伴侣一起度过的,孩子和父母,你只能陪伴他们走人生的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得他们自己去走。
当时观察室的各位爸爸齐刷刷对这个排序表示反对,他们的答案也都惊人一致,第一位是孩子,最后才是自己或者是伴侣。
同样是这位说 " 第一位一定是孩子 " 的爸爸,在镜头前把自己不爱化妆的女儿形容为 " 淤泥 "。
爱你是真的,但要打压你、否定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你也是真的。
这几年 papi 酱置身于网络的舆论场中浮浮沉沉,但我对她这番话记忆犹新并且仍然无比赞同。
至于朱韵到底是不是 " 舔狗 ",
百度百科对 " 舔狗 " 的定义是 " 指对方对自己没有好感,还一再地放下尊严地用热脸去贴冷屁股的人。"
但在朱韵和李峋的关系中,很明显这两条都不符合。
" 霸道总裁爱上我 " 的偶像剧套路里,女主总是在被动的等待男主角救赎,没人觉得有问题。
等到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女主的 " 救赎 " 行为却会被解读为 " 倒贴 "or" 舔狗 ",这难道不是对女性在恋爱关系中就该处于弱势的默认吗?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形容一个女性角色 " 恋爱脑 ",通常是带有贬损性质的,指向的是头脑简单、无脑牺牲等含义,但当 " 恋爱脑 " 用在一个男性角色身上,却往往表褒义,指向的是深情专一、不吝付出等品质。
最后,
分享日本女性主义作家上野千鹤子的新书《始于极限》里的一段话:
" 爱的光谱涵盖了控制到自我牺牲的种种层次 ....... 能使你充盈、教你认识自己的,是「爱」而非「被爱」,是「欲想」而非「被欲想」。没有性和爱,人也活得下去,但有比没有确实能更丰富人生的经历。"
如果 " 爱 " 和 " 欲想 " 注定会被打上恋爱脑的标签,那就祝每个人都能拥有 " 恋爱脑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