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马褂、艳丽长裙、京剧戏服、戎马军装都在一个台子上一一呈现,将那个时代的焦灼与迷茫、多彩与疯狂浓缩其中。
新千年之前,虽然叫座的电影不多,但一批满心抱负的电影人,正快速成长,凝聚在一起。
2000年,《花样年华》《一一》《鬼子来了》《卧虎藏龙》四部经典影片在同一年面世。
奥斯卡的颁奖台上,《卧虎藏龙》成为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问鼎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
而另一边的戛纳电影节上,难得一见三部华语影片一齐参展并纷纷获奖的盛况。
红毯上,还留下了梁朝伟一手牵着荧幕情侣张曼玉、一手握着现实爱人刘嘉玲的抓马一幕。
电影人们的意气风发,都被记录下来。
那一年,华语电影多么热闹啊。
国产大片的诞生
与电影人在国外的风光无限恰恰相反,在国内,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国产电影产量低,好电影少,观众没有观影习惯,即便进了影院,也多半去看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
1994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的,还有盗版电影的猖獗。
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人们只需要在录像带和DVD中,就可以一睹这些港星的风采。
电影院在那时,是个不赚钱的生意。
1997年,冯小刚带着他的冯式喜剧《甲方乙方》,开辟了国内贺岁档的市场。
葛大爷用满口京腔瞎话和混不吝的做派,征服了观众。
《甲方乙方》引发了如火如荼的观影热潮,光是在北京的票房就高达1150万元。
影片最终收获3600万元,跟400多万投资相比,几乎是翻了九倍。
这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简直是一个救市奇迹。
之后冯小刚又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彻底打开了贺岁档的局面。
2002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世了。
这部集结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等一众大牌明星的大片,投资高达三千万美元,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国产电影。
除了明星拉动票房,还有《卧虎藏龙》的作曲谭盾和小提琴师帕尔曼、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日本著名美术指导和田惠美、《东方不败》的武术指导程小东。
上映时,几百家媒体齐聚人民大会堂参加首映礼,大张旗鼓的宣传吸引无数观众走进电影院。
最后,《英雄》以2.5亿的成绩高居票房榜首,而那时候全年度的票房加起来不到十亿。
当然,这和背后大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分不开关系。
港人北上,带来了更工业更标准的运作模式,「大导+明星」的商业模式被彻底打开。
《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金年代,真的到了字面意义上遍地黄金的年代。
就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里这一幕——
鲜黄的菊花开满了故宫,像极了遍地黄金。
电影的蛋糕,越做越大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让29岁的宁浩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导演。
这部300万成本的喜剧片,最终夺得2600万票房。
而我们熟悉的"铁三角"宁浩-徐峥-黄渤,也就此成立。
随后又带来了《疯狂的赛车》《无人区》《心花路放》等,他们成为了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最吸金的电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