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拖延时间,塞点现金瞬间摆平。
其实,德怀特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
暴力和金钱。
金钱刺激欲念,暴力唤醒怯懦,看似没有规矩,实际上最遵守规则。
世界变了,但人性没有变,处事的逻辑没有变。
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人类的劣根性在何处。
无论什么时代,这点都适用。
此前有研究指出,刑满释放出狱的囚犯通常是自杀的高危群体。
出狱犯人自杀风险高于常人 8 倍。
出狱两周内自杀的风险最高。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社会上并没有对他们提供充足的帮助,也几乎无人关注他们的自杀行为。
由于监狱内生活和社会生活间的巨大差异,他们常常无法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因为他们曾是罪人。
但大家同样忘记了,他们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中,德怀特女儿直接拒绝和父亲沟通。
德怀特未尝不会失意。
但他只能站在不会被人听到的角落,承认自己无法面对女儿。
他何尝不痛苦,但他却选择振作起来。
无疑,这种从人性入手,制造剧作逻辑上的反差,才加深了这部剧的爽感。
这和编剧谢里丹本人也有很大关系。
谢里丹一向擅长刻画新与旧的对比。
《黄石》里,老达顿誓死保卫达顿庄园,是和现代化的对抗。
《塔尔萨之王》中,被囚禁 25 年的德怀特亦是要去直面变化的世界。
无论在蒙大拿州,亦或是宾夕法尼亚州。
故事都一样,无非是换了主角而已。
新旧对比之下,影响事态发展的,终究是人性。
爽吗?
当然爽。
但这并不仅仅是主角开挂的爽。
《塔尔萨之王》是一部「史泰龙定制爽剧」。
从剧中就能找到答案。
第一场戏,德怀特在监狱中一段自白——
「记得我 17 岁那年,我父亲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问我要不要跟他一样做名理发师」
父亲是意大利移民,从事理发师工作。
这就是史泰龙本人。
史泰龙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出生时,因为医生操作失误,导致面部神经受伤。
左侧眼睑、嘴唇下垂,说话口齿不清。
听起来怎么都不像做演员的料。
偏偏史泰龙有个戏剧梦想,前往迈阿密大学学习表演。
遗憾的是,即使学习认真,史泰龙最终还是以三个学分之差被拒之门外。
史泰龙并未就此放弃,只身来到纽约追逐演员梦想。
一次次试镜失败,似乎都在告诉他,放弃吧,你不适合。
演员路走不通,那就从编剧做起!
然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件事——
受到拳击比赛的影响,史泰龙用 3 天时间写出《洛奇》的剧本。
尽管很多人看好剧本,却都无法接受史泰龙当主演的要求。
但这次,史泰龙终于受到命运的垂帘,有制片人决定满足他的梦想。
《洛奇》在 1976 年上映后,以 2.25 亿美元的票房夺下当年美国票房冠军。
甚至获得第 49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奖项。
一鸣惊人的史泰龙并未停下脚步,两部续集同样取得好成绩。
随后,《第一滴血》系列也在票房上再创辉煌。
然而,随后史泰龙的作品却再也无法复刻昔日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