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恶心了,连小孩也不放过的说说,太恶心了,连小孩也不放过怎么办,太恶心了,连小孩也不放过了,连孩子都不放过,恶毒太恶心了,连小孩也不放过
可网络逐渐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边界。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道:
" 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大人的社会,见识到的东西多了,辨别能力却跟不上。
面对各种信息不知如何筛选,更不知道如何拒绝成人世界中某些观念和言行。
他们会模仿成人的某些行为,还以为那是好的。"
儿童没有分辨能力,成人们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往往会深远的影响其漫长的一生。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疑有两个。
一方面,部分作为守门人的幼儿园教师素质堪忧,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引用网易浪潮工作室的数据分析:
2013 年广州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线是 410 分(连及格线都没到),满分是 810,重点高中的分数线都在 720 分上下。
进入大专、中专学幼师的,大部分是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
" 想想看,你初中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最后在幼儿园里教育你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整体环境的乌烟瘴气。
短视频平台上,越火的大多数是那种视频的 BGM,旋律吵闹,粗制滥造,的洗脑歌。
儿歌市场的下沉,新老创作者的更替,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儿童的问题,实际是成人的问题
以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是,为了让孩子陶冶情操的同时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其并不需要复杂的旋律与歌词,孩子们只要在简单的鼓点当中,欣赏到生活的乐趣即可。
只要不是特意的将孩子的往艺术的方面培养,大部分的家长是不太在意歌词表达是一个故事还是一段心情。
但是如今我们儿歌失去了往里描写生活的活力,模糊了流行音乐与儿歌的界限,口水歌在吃完了广告红利之后,将矛头瞄准了容易学习的儿童。
一首首魔改过后的歌曲,经过了短视频平台病毒式的传染之后,成为了所谓的接头暗号。
一个个面向孩子的流行歌曲连接成为爆款,这些曲子大多词不达意,孩子们也无法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本意。
" 于是乎马路上的一毛钱成了笑柄 "," 此刻的我只想亲吻你的嘴 " 在孩子嘴里互相传播,十年过后这部分孩子长大了之后该何如回忆自己的童年呢?
音乐教育是及其重要的,它让我们在面对艰难现实的同时,依然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哼唱。
当然如今的孩子并不需要如此庄重的情绪,快乐教育是一个门槛,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分水岭承担了很大的责任。
在这个年级段的孩子无法学习高质量的内容,所以音乐与舞蹈这些具有艺术兼具趣味的教育首当其冲。
至于选择歌曲的是家长还是老师可想而知,老师对儿歌的品位参差不齐的。
大部分科班出身的幼师都有自己的职业素养,他们知道流行歌曲与儿歌的界限。
儿歌除了歌曲立意上的教育意义和让孩子多认得几个字,还担负着培养孩子的音乐和文字审美的作用。
可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好的歌曲一定是流行的,好的旋律一定是经过视频平台考验的。
孩子们在家都能哼上两句,那在幼儿园里唱完整首也不算怪事。
如今,我们敏感于各种词汇,排斥着各种异味环境," 把成年人当学前班对待,幼儿园当养老院对待 "。
卢梭曾说:
"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群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群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要知道,儿童的问题,始终都是成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