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布“廉洁文化征文”获奖名单。其中一篇名叫《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因“撞梗”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我的区长父亲”,在网上引起热火的讨论。随后,德州作协紧急删除了获奖信息的文章链接。
然而,不少网友表示不解,电影情节是电影情节,现实又是现实,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文笔情感到位,为什么要删呢?
记者了解到,《我的县长父亲》所撞的梗在原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具有讽刺、调侃的意味——演员尹正所扮演的袁华同学靠“拼爹”,在作文竞赛里获得一等奖,他写的题目恰好是《我的区长父亲》。
据德州“廉洁文化征文”公开的获奖名单,一等奖共计4名,于忠东凭借《我的县长父亲》一文,排名在名单首行。她在文中介绍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五十九载人生:“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于忠东写道:“他(父亲)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记时,才晓得,我心目中‘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有网友读完文章留言评论说,文章感情真挚,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我看哭了,是我泪点太低了么。”也有人觉得单单因为撞梗被删除,“真离谱。”
其实在此之前,德州市电视台曾以《禹城老党员捐赠91本工作日记 从1951年到1978年记录社会变革城市变化》为题,报道于忠东将父亲的日记本捐赠给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的事情,91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27年间的工作落实情况。
于志明的小女儿于忠东介绍称,每次搬家,她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里面一本本,一摞摞都是工作日记。每页都编有页码,每本都有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