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请别嘲笑她们,那些实实在在追随、仰慕、引以为情感精神力量的岁月,对于她们而言是真实存在,且不可替代的。
粉丝,一个既坚强又脆弱的群体。
在他们的偶像最终被官方通报劣迹之前,很早就有了“黑料”在网上流传。但那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几乎不可能进入公众视线,因为它们往往在萌芽初期,就被数以万计的粉丝冲洗干净了。
在虔诚的粉丝眼里,关于偶像的事没有真与假,凡负面皆为假,也没有对与错,只有“白”与“黑”,当然,这里的“黑白”并不是“明辨黑白”的黑与白。
粉丝达到一定数量的明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引起大面积粉丝狂欢。一句发言、身体的一个部位,都可以占据一条微博热搜,点进去,里面尽是粉丝们的尖叫和满足,照片里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被粉丝掘地三尺,出露的任何一个日常用品立刻被抢断货。
粉丝相互之间会“互撕”“对战”,不能直呼艺人大名,各种自带加密的缩写、简称漫天飞。类似的群体性狂欢,在过去几年的娱乐圈里成为常态。
当顶流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些粉丝呈现出来的状况,就像一个深陷爱情漩涡的人,散发着不可理喻的、疯狂的气息,甚至招人厌恶。
但当一个顶流倒下,粉丝们真切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又是真实的。
从这个角度看,追星和恋爱确实相似,都是不讲道理、不讲条件的。
2022年,一名日本女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追星经历创作的小说《偶像失格》获得日本芥川文学奖。作者以一个年轻女孩兼多年追星族口吻在书中描述了偶像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只有仰望着舞台上那个闪闪发光的人,暗中的自己才能感受到光芒和温暖。
当偶像轰然倒塌,光芒一瞬间被收回,多年来不断仰望着他的粉丝被迫痛苦地不接受现实:所谓的偶像,只是一个有污点、有缺陷,甚至有不可原谅之过错的普通人。
主人公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描绘得细腻可感:“首先感受到的是心脏瑟缩了一下,然后像是摩天大楼轰然倒塌,挺直地朝我头顶而落,一阵眩晕。”“我做不到像大多数人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法轻易地应付生活,也因此痛苦不已。应援偶像是我生活的绝对中心,唯有这一点,无论附加什么条件都很明确。不仅是中心,甚至可以说是脊梁。”
因为投入了感情,所以不可能平静离开,对所爱之人的糟糕面目,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数小偶像翻车后的站姐回踩,就是感情覆灭的一种发泄和报复。作为投入时间精力最多、最可能近距离看见偶像全貌的群体,站姐往往同时承担着维护偶像形象与声誉的责任。
她们任劳任怨,拍出一千张照片,只会把最好看的挑出来,认真筛选、修图,然后公之于众,致力于将偶像最光彩帅气美丽的一面公诸于众。
啼笑皆非的是,在过往,所谓偶像的“失格”,可以是谈恋爱、营业不认真、抽烟喝酒等不够完美的举止行为,近几年,出轨、吸毒、家暴、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也频繁出现在偶像明星身上。
这些都不是粉丝的错,喜欢不是错。至于偶像,从个体或是从群体切入,又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观。
什么人会去追一个还未被商业包装齐全的“糊咖”?他们究竟希望从TA身上得到什么激励和感染?
传统意义的追星,往往是前者拥有绝对引导权,其姣好的外形、具有感染力的气质、独特的才艺技能,决定了粉丝数量和粘性。
世纪初,随着选秀、少年少女团等海量偶像的鱼龙混杂,文娱产业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增强,“养成系”,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追星模式,存在感逐渐增强。
“养成系”的概念多借鉴于日本游戏、动漫,陪伴一个年纪轻、资历浅的小人物,目睹TA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然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际遇、运气等等客观因素),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从一粒尘埃渐渐变成闪闪发光的明星。
与其说追星者迷恋的是这个人从始至终本身,毋宁说是为这一“成星”的过程着迷。就像TFboys早期传达的“我来经历,你来见证”,通过营造“陪伴”和“参与”感,让粉丝把自身代入到这份成长和蜕变中。
2013年TFBOYS三位成员向粉丝们许下的十年之约
说到底,这同样是一种情感需求的满足。在精神和经济支持的过程中,粉丝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特别的位置,并非因为对方的人气和流量而追星,反而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好。
情感的投射自然需要回应,对粉丝而言,最好的回应就是偶像持续“发光发热”,照亮他人。而时至如今,偶像变得越来越像纸糊的灯笼,一旦戳破就“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