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类型哲学的视角,逐渐放宽,个人的视角最窄,社会的视角有所放大,物的视角突破了人类自身的限制,世界的视角最为广阔,视角包括世界本身。
个人视角:大部分当代哲学,都处于从个人的角度看世界的范畴,包括“我思”,“心性“,“解脱”,“解放”,”自由“,”随心“等等,都是基于自我看待世界,从个人的角度看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应当是什么样子。
社会视角:社会视角的哲学,以儒家为代表。儒家主要以社会的观点看待世界,先公后私,公私兼济。社会视角的哲学另外的代表,就是宗教。宗教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宗教的主要视角是社会视角,其次是个人视角,以及其它视角。
物的视角:从物的角度看世界的哲学,一般来自人与物关系研究的延伸,并不存在单纯以物的角度看世界的哲学。人与物关系的延伸,一部分演化成为物理和数学,一部分依然留在哲学。
留在哲学的那部分以庄子为代表,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三篇文章,要旨分别为不待于物、不役于物、不伤于物。反过来也一样,物不待于人,物不役于人,物不伤于人。
物的角度,丰富和补充了人的视野。打开这个视野之后,人们就会放弃超人之类的妄想,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你也没有那样重要。
世界视角:从世界的角度看世界,并不仅仅是所有视角的集大成,主要是世界反过来看自身,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发展。符合世界视角的哲学,只有老子的《道德经》独此一家,其它的框架都不够广泛,视角也不够宽广。
道德经主要是基于框架的哲学,是世界反过来看自身、理解自我的框架。道德经表述中,内容和框架可以相互分离,框架可以自我支撑;内容比框架弱许多,既不能自我支撑,也支撑不了框架,主要起解释说明作用。哲学上,目前不存在比道德经更宏观的框架,以后未知。
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来说,具有社会角度的视野就足够生活了。其它角度的哲学属于生活之外的事情,即使很重要,却与生活无关。反过来说,即使与生活无关,却对文明很重要,需要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