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有云:三月三,抢花炮。所谓“抢花炮”,是流行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东方橄榄球”之美称。
在粤北,这项运动同样深受壮族、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它既是连山民族传统体育的王牌项目,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前,连山花炮队就已经五度捧起全省大赛的冠军奖杯,队伍的经历还成为电影《抢花炮》的故事灵感来源,多名队员在影片中“本色出镜”,让抢花炮被更多人知悉和了解。
再次率队夺魁的队长李代永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海南——明年,他希望能带着连山花炮队,站上全国“抢花炮”的最高领奖台,将这一份凝聚在拼搏中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传递下去。
在蒙鹏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三月三”,全村的人都会出门争相围观抢花炮。随着缠上红丝带的饼状“花炮”被火药轰上天空,来自各村的抢花炮高手便立刻掀起抢夺热潮。他们要通过相互配合,一路突破其他选手的层层堵截,将花炮安全护送到本村祠堂,才能算抢炮成功。
抢花炮的第一炮也叫“头炮”,谁先拿下,就寓意着他所在的村子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事事如意,故而第一炮的争夺也最令人瞩目。“谁要是抢到了‘头炮’,那可是很了不得的荣誉!”蒙鹏兴奋地对记者说。
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列为比赛项目,此后,竞赛规则、使用器材都在不断进行改进,花炮本身也从铁制炮头被改成了彩色橡胶圆饼,使得比赛在保留快速、激烈对抗的特点之上,又提升了观赏性和安全性。
不过,无论规则如何调整,在蒙鹏和他的队友们心里,“头炮”总是最重要的。抢花炮既是民间习俗,又是特色运动,一枚小小的花炮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也承载着不服输、不低头的勇气和血性。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清远连山花炮队才能在比赛中屡战屡胜,在广东所向披靡。
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这支常胜队伍的主力成员之中,有10人年龄超过30岁。队员们来自壮族、瑶族、汉族等各个民族,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企业员工,最年轻的新人、壮族小将黄甲威只有17岁,刚刚高中毕业。尽管年龄差距大、背景各不同,他们却因为花炮走到了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训练,磨砺技艺。
蔡常焜最享受的是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瞬间,“抢花炮是勇敢者的游戏,超级霸气!”他还说,每当他和兄弟们在场上拼尽全力时,就能体会到一种“团魂”被点燃的感觉,特别令人感动。
李代永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开始接触、学习抢花炮,从1999年起就一直活跃在各类赛场上。20多年来,他曾代表广东出征过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清远参加过6届全省赛事。虽然已经过了上场的黄金年龄,但凭着丰富的经验与过人的技术,他依旧是全队无可替代的主攻手。
这名全队资历最深的老将,喜欢以“老Boy”(老男孩)来形容自己。他最难忘的一场比赛,莫过于2011年全国大赛的一场积分战。当时,他们与全国花炮劲旅宁夏队狭路相逢,对方不仅训练有素,而且个个人高马大,甚至拥有身高达到2米以上的大块头选手,这和队员平均身高仅为1.7米的广东队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赛前并不被人看好,但李代永率领的广东队却拼抢得格外勇猛,最终以一分的优势险胜对手。他清楚地记得,那次比赛中,“每次进炮得分,都是靠飞扑冲进去的。”打完40分钟的比赛,全队队员的膝盖、胳膊肘几乎都挂了彩,李代永更是多了一个外号——“拼命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