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有几个实力不错的人气作家都出了新作,他们笔下的故事,经常被改编成影视剧。本期推荐三本书,分别是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大医·破晓篇》、“法医秦明”的复古悬疑系列《燃烧的蜂鸟》、六神磊磊的唐诗三部曲第一部《唐诗寒武纪》。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40多年前,成了一个负责命案侦破的小警察。更要命的是,你那挑剔又严肃的岳父大人,居然是你的破案搭档……这是《燃烧的蜂鸟》颇具戏剧性的开头。 除了《法医秦明》,还有《幸存者》《玩偶》……秦明的小说很少让读者失望。最近他推出了新书《燃烧的蜂鸟》。这次主角不是法医,而是根据秦明父亲从警36年的刑侦笔记改编,讲述的是公安部门的刑警故事, 秦明的父亲曾是一名刑警,退休后,他将办理过的案子,整理成一本回忆录。回忆录里有一群平凡的人,在意气风发的岁月里,尝试探索最难走的路。连夜读完父亲的故事后,秦明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蜂鸟的影子。蜂鸟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个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年代。刚当上公安的顾红星,就撞见一起女工被卷入机器碾死的命案。 如何核实荒郊野外腐尸的真实身份?如何为在漆黑的夜里被强奸的女孩讨回公道?如何从3000多个嫌疑人里找到隐藏的真凶?书中以一个现代刑警跨越时空为背景,讲述他回到上世纪70年代,偶然邂逅自己不苟言笑见之如老鼠见猫的岳父,与之并肩作战成为搭档。 虽然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但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因为对于那个年代的陌生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有趣的体验。 一个全派出所只有一辆吉普车,连自行车都能成为奢侈品的年代,是如何办案的?丢块咸肉、丢只鸡都能报警,但把这个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后,受到老百姓夹道欢迎热烈鼓掌的自豪感又是怎样的?一个刚刚起步的痕检技术,操作人员受到老同事的质疑是什么心情?历经艰难险阻的痕检技术最终能帮忙快速破获多起重案、要案的心情,又是如何跌宕起伏? 马伯庸的新历史小说《大医》,是他在历史中寻找可能建构的蛛丝马迹,并不断打磨成为一个精彩故事。 本书的创作源于马伯庸五年前受邀参加的一次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2017年,我有个朋友在上海华山医院,说那边打算办一次职工文化讲座,邀请我去。活动当天,负责讲座的赵医生说,我带你参观一下我们的院史馆吧。我对此颇不以为然,一个医院的院史馆能有什么?赵医生估计早看出了我的不屑,也没说什么,微微一笑,带着我去了门诊楼旁一座西式风格的二层小楼。”马伯庸回忆,“老建筑和古董一样,有一种类似于包浆的气场。我第一眼看到这栋小楼,便感觉到不一般,气质雍容,造型厚重,绝非仿古新建筑可比。里面的一砖一瓦,似乎都藏着无数故事。果不其然,赵大夫在旁边淡淡道:‘这座楼叫哈佛楼,是华山医院最早的门诊建筑,也不算太古老,1910年建成。’我脑袋一炸,连忙拱手:失敬,失敬……” 本来只是一次活动前的普通参观,但是那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原华山医院门诊楼)引起了马伯庸的浓厚兴趣。 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创作者,他开始考虑如果通过医院或医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会如何呢?他花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来调研。学术文库、二手书、各地图书馆自不用说,民国医学书籍堆满了他的一个大书架,从清末出版的《药学大全》到20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手册》和《农村常见病防治》,甚至每天都要阅读几份老申报。 书中除了三位虚构的主人公,还涉及许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例如上海第一家女子专科医校——女子中西医学堂校长张竹君、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后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沈敦和,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五岁不幸逝世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生兼医学堂教习峨利生医生…… 这些真实人物都专门设置了历史真实老照片的小册子,还有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学堂的正面照片,救灾等照片,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书中占不少笔墨的张竹君,她是中国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被称作是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她医术精湛,爱护病人,救死扶伤,无私为社会大众服务,深受民众的推崇和赞誉,终身未嫁,一生充满传奇。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真正的“大医”?一起跟着马伯庸的故事探寻那段乱世中的医者传奇。 六神磊磊视角独特的《唐诗寒武纪》 唐诗也有寒武纪? “用金庸来批判,用唐诗来欣赏。”六神磊磊制造了一个时光隧道,他把唐朝的诗人们带到21世纪,用我们熟知的生活场景,还原他们的朋友交往、爱恨情仇,让你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唐诗的力量与美。刚推出的《唐诗寒武纪》,是他唐诗三部曲的第一部。 在古生物学上,有这样一个远古的历史时期,叫作寒武纪。它在距今大约5.4亿年前,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一件奇幻又奥妙无比的事,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好像神灵播撒了种子一样,生命忽然狂飙突进,爆发式地诞生和进化了。 而本书的主题——唐诗,也经历了一个极其类似的“寒武纪大爆发”。如果穿越历史时光,回到公元650年前后,尽管唐朝已经建立了30余年,但诗坛还是沉闷的、乏味的。人们只是在宫廷里写着一些浮靡空洞、境界逼仄的诗,活像是原始的蓝藻、金伯拉虫。 忽然间,就像生命在寒武纪的爆发一般,水沸腾起来了,海洋喧闹起来了。新的一批诗人诞生了,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诞生了,陈子昂诞生了,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诞生了,诗歌冲出了宫廷,出现在茅屋驿站、河畔林间、边关塞漠。人们抛弃了宫廷里的琐碎,开始书写苍凉世界,表达心灵之声,诗的世界焕然一新,直到李白、杜甫的诞生。 唐诗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一场大爆发?是谁埋下的火种?谁又点亮了火炬?谁是伟大的接力者?又是什么促成了李白和杜甫的诞生? 从六朝到初唐,从谢灵运走出乌衣巷、开始少年游的405年,到天才涌现、点亮星河的初唐之末,时间跨度300多年。作者打通时光隧道,走进大唐的诗歌江湖,围绕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杜审言、上官婉儿、张若虚、陈子昂等的独特际遇,讲述了在诗歌高峰——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出现之前,诗坛怎样冲出沉闷乏味,就像生命在寒武纪爆发一样,气象焕然一新。 假如家有孩子的,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解读唐诗,这部《唐诗寒武纪》,你可以先自己补补课。当然,对大孩子来说,这是不错的一个诗词补充读本。“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希望在这一段关于诗歌的旅程里,大家快乐地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