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开始,古偶剧逐渐扭转了当下观众对于此前内容的负面印象。
直到今年上半年,古偶剧都还处于一个口碑谷底的状态。观众的不满也是因为部分问题确实过于离谱。
比如关于“古偶丑男”的抱怨,除了选角,很大程度上也有演员身材管理和妆发的问题,《遇龙》里的王鹤棣到《苍兰诀》就能颜值拉满;打斗场面,慢动作+转圈圈的常见操作已经是吐槽重灾区;《二十四味暖浮生》法场“叠罗汉”的名场面,更是让人叹服于编剧的脑洞。
正因如此,《梦华录》爆火时才会有所谓“报复式好评”的说法。但上述问题大部分都是国产剧粗制滥造的老问题,在平台推动内容升级的当下,对于尤其是平台主控的头部制作,这些本就是重点避免的对象。
古偶剧的这一轮变化,可以理解为吃到了行业的“产能红利”。
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在市场成熟、对内容细节要求提升的当下,不断加码在服化道、特效等视觉要素上的投入,成为平台和制作方一种“立等可取”的内容升级路径,能够更直观地带给观众感知。
另一方面是平台对头部项目的加码。《梦华录》《星汉灿烂》和《沉香如屑》都是各平台的S+级项目,《苍兰诀》也是S级,相比中小成本作品掌握的资源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只理解为类型的狂欢。
平台降本增效的思路,就是避免无必要的战略方向或项目支出,着力放大头部内容的吸引力,所以也会在加强成本控制的同时,于制作环节上严把质量关。
剧本质量的提升其实是最明显的,《苍兰诀》能够脱颖而出就得益于编织了一个幻想氛围浓郁的爱情故事,以“同心咒”的设定带来一种类似韩式的轻喜剧爱情叙事。
又比如选角方面,几部剧的男女主演没有出现严重的争议,《梦华录》《星汉灿烂》的选角匹配度都很高,后者更是聚集了郭涛、曾黎、保剑锋、童蕾、许娣这些老戏骨,而这也是目前平台头部作品提质的常见操作。
但这些进步解决的,其实是国产剧制作层面的普遍问题。具体到古偶剧,其长期限制发展的问题在这几部剧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纾解路径。
首先是内容同质化问题。这种同质化首先表现在叙事框架和逻辑,仙侠方面从《花千骨》开始,就是平凡女孩/小仙女+XX上仙/大魔王历经多世轮回的爱恋;武侠或宫斗则是男女主角有一方身负大恨,在乱世中获得另一方的全力援手并终成眷属。最近几部剧并未改变。
其实这也导向第二个问题,就是叙事空间的自我局限。
古偶剧有爱情主线是必然的,但如果对比《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等早期古偶剧,目前古偶剧几乎把爱情放大为绝对叙事主线、甚至专门做甜做虐;明明有宏大的世界观构建,但天下苍生只成为挂在嘴边的符号、甚至爱情的牺牲品。
第三则是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风格。这也恰恰是作为一种类型,古偶剧最欠缺的部分。
古早时代的《仙剑》《古剑奇谭》整体延续了此前古装戏说剧、游戏的视觉设计,之后进入网剧时代,《花千骨》等则杂糅了网游、网文概念图和固有经验的美学为准。随着近年来市场进一步成熟,观众对剧集审美的感知越来越强,早在《烈火如歌》时已经开始对类似“梳平”造型有所吐槽。
而目前的这些古偶剧,大部分不像《梦华录》一样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仙侠题材和架空时代,造型美丑且不论,缺乏传统参考、不能为后续作品提供经验是普遍问题。
此前《星汉灿烂》就曾被质疑,服化道并无东汉背景的特点,却在一些细节上参考了日系风格,而这种杂糅正是审美混乱的结果;《沉香如屑》《苍兰诀》里的仙人纱衣也一如既往,东方青苍身上的“挂件”也没有多少好评。
古偶剧面对的,是在国剧发展过程中长期粗制滥造、风口扎堆等无序乱象的后遗症。只在浅层解决若干问题,仅仅是从此前的套路中拔出了一只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