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少年》的棋盘之外,还有个丰满的武侠世界,主角的成长动力也来自一段段奇遇,门派恩怨、国仇家恨、儿女情长等都融入其中。这和通常意义上围绕一场场比赛推进故事的运动题材作品有明显不同,“下棋”并非作品所想展示的重点。
因而追逐梦想、热血拼搏这类常见主题也不太适用,《围棋少年》的“棋魂”可以归结为“人生如棋”。
黑白变幻就如同世事无常,江流儿在历练过后真正学会的是人生活法,以及“以天下为己任”、“不争而胜”等传统侠义精神。有这层内核,它才拥有了超出“一部不专业的国产运动动画”可以拥有的广泛受众,并一直被当年电视机前的孩子们记得。
孙晓松当年写最多的是小品,本来看不起“被称之为低幼儿作品”的动画片,直到遇到《灌篮高手》,“没想到一部励志动画片竟然深深打动了30多岁的成年人”,随后萌发创作冲动。大纲原本投递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但因“围棋太安静,不适合改动画片”被拒,一年后才被央视动画导演马风清相中。
动画中的四大国手分别叫李慕青、郭逢春、武尚咏、金威远,名字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包含着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期望:青春永远。然而到播出时,它还是成了“低幼儿作品”,无法像作者被打动那样,得到成年观众的认可。
但曾经的观众长大后,微小的感动也会变得弥足珍贵。《围棋少年》没有准确的播放量或收视率数字,同名贴吧中有粉丝发起“用一句话一个故事证明围棋少年当年很火”,并在跟帖中回忆说,曾被班主任问“中国谁围棋下得最好”,全班80多人异口同声喊“江流儿”。
我们好像被《围棋少年》骗了17年,但17年后,又有多少观众还真的在意“江流儿会不会下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