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脱下这身军装很多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当过兵的人,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始终对部队充满感情。作为退役的军人,我内心总感觉有一种责任,总想为英烈家属、伤残军人、优抚对象,尽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王永宽这样说。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走进军营,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淬炼,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再到退伍后,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立志创业,开拓进取。王永宽致富不忘乡亲、用一腔真情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在热烈璀璨的年华里,用自己美好的理想与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热衷公益、无私奉献,诠释了当代退役军人的优秀品质,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1999年底,告别了恋恋不舍的军营,王永宽回到了家乡。几年的部队锻炼,让他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说干就干,带着一股闯劲开始了返乡创业之路。通过多方自筹资金成立了金属制品厂,生产精密铸造铸铝汽车水泵壳体。万事开头难,很快,缺资金、缺经验、缺渠道、周转难等现实问题一一摆在了他面前,厂里头工人等着发工资,每天还有各项成本费用,让王永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接踵而至的困难像一座无形的大山……
正当厂子由于资金问题陷入困境时,济宁市双拥办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向这名曾经的优秀士兵伸出了援手,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王永宽协调解决了30万元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部队培养了我坚定的意志品质,地方党委政府和双拥部门又为我创业雪中送炭,我一定把企业发展好,多为社会创造效益,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王永宽暗暗许下诺言他将自己的决心变为踏踏实实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废寝忘食,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他辛勤的努力下逐一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在部队中锤炼出来的硬朗、坚韧、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王永宽的创业之路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越走越宽。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工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但是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回馈社会。
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王永宽知道后,总是第一时间向他们提供帮助。“现在自己有能力了,知道村民遇到的难处,怎么能不伸把手?我最难的时候,有人帮我,我也得想着回报社会。”在王永宽的帮助下,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多亏了永宽的帮忙,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是从根里解决了我们的难处。“村民每每提及此事,都激动得这样说。 “永宽对战友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好,总是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帮助大家创业就业。”退役的战友们这样评价王永宽。2008年,他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成立了济宁祥炬置业有限公司,带领60余名退役军人和军转干部共同创业,还带领由20余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兵帮办”团队,免费为有就业意向的退役军人提供职业测评、就业指导、送人到岗、试用期跟踪等全流程就业服务,200多名退役军人实现了就业。退役军人虽然不一定都是一个部队的,但他们都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和热血,退出现役后,有各种情况,有的创业、就业有困难,帮助他们我义不容辞。”王永宽说。
2005年,年纪轻轻的王永宽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他深知自己作为支部书记,在班子中起着表率和带头作用,是群众的“领头羊”“主心骨”,他带头加强党的建设,对柏山村所有事务,均实行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监督,努力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正、要事公开,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树好红旗、建强堡垒上,他发扬退役军人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优良传统,当起了优秀的“排头兵”。为了不辜负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王永宽考虑最多的就是带领群众改变村容村貌、增收致富。当时的柏山村是个典型的“山坡村”,村里一半人住在半山坡上,居住条件恶劣,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绝大多数村民们只能靠务农为生,缺乏“造血”能力。“当时住的都是石头屋、土屋,下雨的时候经常会漏雨。”说起当时的情形,村里78岁的郭成印老人至今心有余悸。这种情况深深刺痛了王永宽的心。“我说啥要让乡亲们住上上档次又舒适的房子。”王永宽说到做到,他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小组长和户代表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等地参观学习。2006年5月,经全体村民代表研究,决定实施旧村改造,彻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2006年8月,邀请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详细规划。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2007年12月,高标准、高质量的社区全部完成建设,共建有楼房10栋,360户、700余人喜迁新居。随后,村委会还统一免费为村民安装了数字电视、防盗门、封阳台、铺设地板砖,之后又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活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