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秋园,除了要工作、养家带孩子,还多了另一份差事,下地干活。而明明没这个实力却出于好心,想要帮忙的仁授,除了把自己的身体搞得更差以外,还经常帮倒忙——比如把韭菜当作杂草除掉了。
之骅看着比她小的人都去上学了,眼看着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而已经成为家庭负担的仁受因为没有办法送孩子去上学悲伤的给闺女下了跪,而这份压力最终又落在了秋园的身上。
1953年,土改复查,一个国民党任职官员和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娇小姐,从此背上了身份不好的标签并受尽周围的欺侮。本来就已经是不能再破的小房子让自己的邻居硬生生撵到更差的房子里去生活。
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如小偷一般躲躲藏藏的生活,而他们其实什么都没有做过。他们唯一做过的,就是被莫名其妙地生在了那个年代。
而仁受也按照当时的规矩被拉去批斗,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了。
家里实在没得吃了,秋园无奈之下,带着之骅出来要饭了。一要到自己曾经的学生家里,在学生家里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
经过审查,仁受没有做过恶被放回来了。随后的日子全家人无米下锅都是常事,自然出去要饭也是常事了。
在这期间,因为全家就要饿死,有一位看似有钱的杨家堂客要领走秋园的四娃的。秋园为了让秋娃吃上顿饱饭,将孩子送人。撕心裂肺地难受了一个月,去看望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没人的空屋里差点被饿死,而那家堂客却莫名消失了,仿佛从没出现过一般。
那个年代,为了生产、为了精神不让人睡觉,因为一些风吹草动就拉人批斗都是常事。但是大家又都没饭吃,这就更是难上加难。
而这一切,谁有错呢?谁都没错,只是那个年代带来的。
饥荒越来越严重了,仁受终是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在最后,他吃了一顿花了全家所有的钱给他买的鸡。
就连这件事,也会因为他们家的成分不好,被别人诬陷为鸡是偷的。被整整批斗六天以后,仁受在秋园回来的那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仁受死了以后,秋园在这里过着被别人拿着“旧官吏太太”的日子实在太难,也没有地方能让她找口饭吃。无奈之下,她决定带着三娃、四娃去投奔他的亲哥哥。
无奈,自己的嫂子不给自己一点好脸色,无奈之下又只能动身去了别处。而这一次,是她跟她的哥哥最后一次见面。
父母已去,二人都已有家,早就是分道扬镳的人了,每个人都这么的不容易。
幸运的是,在车站秋园碰到了一个热心的陈大姐,她因为自己的裁缝手艺留在了陈大姐家。为了能多赚一点钱,秋园没日没夜地干,很快就在那个生产队打出了名气。
日子也比原来稍微舒服了一些,但她的心里永远想的都是,多干些,孩子才能过得好,家人才能再团圆。
秋园经常写信给她的大儿子,信的末尾总会说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命运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事,你连拒绝的能力都没有。
本来充满着希望的秋园,因为王家台生产队来清理外来人口让秋园感到害怕。
秋园站在了命运的路口,要么回去接着戴着“旧官吏太太”的帽子过吃不饱饭的生活,要不然就要成为这里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个人嫁了。
社会环境想让你做什么事情,你连第二次嫁的人是谁,你都没法选。
就这样秋园为了活,以同样毫不了解素未谋面的方式嫁给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家台的书记。
不过幸运的是,秋园的这两个丈夫,都没有什么坏习惯——懒惰赌博打老婆之类的。王书记对秋园不错,而秋园为了王家的收留,也开始了全新的照顾新一家的生活。
她应该很感激,毕竟这跟之前的生活相比,已经非常幸福了。
但是这中间依旧有着不幸,秋园的四子因为溺水去世了,这件事差点要了秋园的命。
秋园在王家一直待到1980年,她一直担任一个贤良的家庭一分子,呆到王书记的妈妈去世、王书记去世、王书记前妻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死前,王书记对秋园说的话是,“儿媳妇不是省油的灯,对你不可能有感情。爱民虽对你好,但毕竟不是亲生儿子。等到人家赶你走,你就不值钱了。你回到老家,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
秋园又回到了自己已经破得不像样的老宅子里。自己曾经的邻居、学生、朋友都经历了许多,每个人的人生沧海桑田。
秋园不愿意跟孩子们一起住,怕打扰了别人。但是幸亏孩子还愿意经常来陪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