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儿童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80%。但很多治疗方案也有副作用,比如即使已经完成化疗,患者免疫系统的恢复也有延迟,让肿瘤幸存者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儿童肿瘤幸存者的调查研究显示,结疗5年后这一群体相对健康人群因感染而住院的风险仍要高1.6~2.7倍。因此感染仍是儿童肿瘤幸存者严重的健康威胁。
尽管过往研究已经显示儿童肿瘤幸存者的整体感染风险更高,但具体某一类感染的数据相对缺乏,特别是那些可通过疫苗感染避免的严重感染。没有这类数据,儿科医师很难向儿童肿瘤幸存者本人及其家长做结疗后防感染的有效讨论。
2022年7月25日,美国联合研究团队在 上发表了题为 的论文。 该研究回顾分析了美国华盛顿州确诊后生存超过5年的儿童肿瘤幸存者,发现无论是确诊后5~10年还是10年以上,幸存者仍面对更高的因感染而住院的风险,其中包括那些可通过疫苗接种有效防范的感染。该研究不仅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缺,也为更有效地与患者、家属沟通结疗后感染风险提供了数据基础。
研究人员从美国华盛顿州的两个肿瘤监测系统录入儿童肿瘤幸存者,研究录入标准为确诊时间在1982年至2008年的儿童肿瘤患者,确诊后存活时间至少超过5年。最终有3152名儿童肿瘤幸存者符合标准,组成了研究队列。其中39.5%的患者为血液瘤,60.5%的患者为非血液瘤。最常见的肿瘤分别为白血病(25.9%),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9.8%)和淋巴癌(13.6%)。幸存者的中位肿瘤确诊年龄为7岁,中位跟踪时间从确诊后5年算起为8.8年。48.1%的幸存者为女性,51.9%为男性。研究人员还通过华盛顿州出生记录为每位幸存者随机配上10位年龄性别相同的对照,组成了对比的健康人群队列。
在跟踪时间内,3152名儿童肿瘤幸存者发生了382例感染住院;而31519名健康对照则发生了771例感染住院。这意味着在肿瘤幸存者中,感染住院的发生率(incidence rate,IR)为12.6例每1000人/年;健康对照IR为2.4例感染住院每1000人/年。血液瘤与非血液瘤幸存者的感染住院发生率(IR)分别为18.5与8.7。在两类幸存者中, ,IR分别为7.3与2.7。就感染部位而言, ,IR为4.1,
幸存者与健康对照的总体住院感染发生率与分感染类型、器官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 确诊后5-10年,幸存者的感染发生率(IR)高达18.1,而10年以后下降到8.3。但这 (分别为2.5与2.6)。
发生率显示的是感染住院的总体风险率,除此之外,还应关注相对健康人群,儿童肿瘤幸存者的感染风险是否更高,也就是相对发生率(incidence rate ratio,IRR)。研究中所有儿童肿瘤幸存者整体的IRR为5.1。尽管细菌感染从数量上看,在血液瘤与非血液瘤幸存者中都是最多的感染类型。但相对风险更高却是真菌感染,IRR在血液瘤幸存者中为25.2,非血液瘤幸存者为10.2。从感染器官来说,血液瘤幸存者相对风险最高的为神经系统,IRR为13.9,之后为呼吸道,IRR为10.1。非血液瘤幸存者相对风险最高为泌尿生殖系统,IRR为8.1,之后为神经系统,IRR为5.0。
无论是儿童肿瘤幸存者还是健康对照,可由疫苗接种防范的住院感染发生率都比较低。 不过在具体发生率上,肿瘤幸存者仍高于健康对照人群(IRR为13.1)。特别是血液瘤与非血液瘤幸存者都有很高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风险(IRR在两个人群里分别为69.7与6.7)。由于该研究中绝大部分幸存者出生在美国未将水痘疫苗纳入儿童接种计划之时,无法确定更高的水痘-带状疱疹感染住院风险是否是疫苗失效导致。血液瘤幸存者还有更高的流感病毒感染住院风险。
该研究显示儿童肿瘤幸存者有更高的因感染而住院的风险。 尽管确诊10年以后的感染风险比确诊5~10年间低,但即使在确诊10年以后,儿童肿瘤幸存者的感染住院风险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此外,虽然血液瘤幸存者的感染风险更高,但非血液瘤幸存者所面对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何种感染类型以及哪个器官系统的感染,非血液瘤幸存者面对的风险仍高于普通健康人群。从这些结果来看, 儿童肿瘤幸存者的医生需要向幸存者以及家庭沟通结疗后的长期感染风险。如果发生感染,可能也要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比如直接到医院就诊。
此外,即使是可由疫苗接种防范的感染,儿童肿瘤幸存者的风险也更高。这可以需要今后更多研究完善应对方案。像更高的流感住院风险或许需要强调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肿瘤幸存者在结疗后可能也需要补上缺失的疫苗接种或重新接种。而随着儿童肿瘤的预后不断改善, 长期感染风险的防范也应作为改善儿童肿瘤幸存者健康负担的重点关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