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还记得这个场景,莫三妹近乎崩溃的对着莫老爷子喊道:我在他心里做什么都是错,我怎么改啊,我小时候想看动画片,不跟他去发丧,他打我一顿,别人骂我是吃死人饭的,我跟别人打架,他在干什么呢?他在楼上看着,什么都没做,转身就走。我知道你喜欢二哥,他才是你的亲生儿子,要不这样好不好,你打死我,我下去之后把他换上来,换上来陪你……
在父亲眼里,三妹永远也比不上已经离开他的二哥,二哥才是真正理解殡葬师的人,是他的传人。莫二哥为了救死人早夭,父亲把对二哥期望转移到三妹身上,对童年的三妹很是严厉,六岁就让他给死人穿衣服,给予他的永远都是不认可,永远都是贬低和打骂,从未给予过他爱和鼓励。
三妹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浑身长满了利刺,他期望成功却又自卑,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却不如意,他心底特别渴望爱和关心,却用吊儿郎当、什么都不在乎来掩饰。事业抖不起来,女友的背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毫无希望。他得过且过,他浑浑噩噩,他对工作马马虎虎,他自己瞧不起自己。还记得吗?当小文妈妈把小文接走哥们骂他是人渣怪不得被别人瞧不起被女友绿的时候,三妹抱着两个小纸人苦笑。他从最开始想卖掉店铺换个行业换种活法,变成了认命。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父亲,是他父亲近乎不近人情的教育。若不是小文的到来,三妹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是小文治愈了他的童年,是小文给了他信任和爱。而他,也用自己的爱和教育,给了小文一个温暖的家。
他喋喋不休地告诉小文,女孩子不要说老子、不要捡掉地上的东西吃、要细嚼慢咽。他买了最新款的手表给小文自己却用着早就碎了屏幕的破手机,店里的东西都被父亲砸了之后他第一时间修好了小文的红缨枪,他细心地在小文的手臂上画了一个手表,他打遍了所有的电话到处求人恢复坏手表里的数据,他端着饭盒追着小文吃早餐……他把自己童年缺失的所有爱都给了小文。
他的爱不是溺爱,他的教育也不是粗暴和打骂。当小文和小胖孩因为表演出殡仪式被家长投诉时,他接过老师手中的画,看到了画面上只有冷冰冰的白花和棺材。他给大家鞠躬道歉,小文也学着他的样子给大家鞠躬道歉。要知道小文可是小哪吒啊,让她低头道歉多么不容易。身教胜于言传,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就是最好的说教。
回想到一开始,影片的开头外婆去世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小文的哥哥,在面对去世的奶奶时那份近乎冷漠的理智,和舅妈面对小文时那份冷漠一模一样,这大概也是导演巧妙的安排。还有“上天堂”隔壁婚庆店老板的孩子,因为老板娘说话尖酸刻薄的缘故,这个孩子看起来呆呆的,也因为老板娘对三妹以及殡葬行业的偏见,她的孩子也跟着她有样学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待人接物。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莫三妹希望小文快乐,他的爱就化为了小文画笔里的星星,他希望小文知错能改,他首先就不惧认错,他希望小文吃饭不要洒到外面,他就得把饭吃得干干净净。你呢?你希望孩子热爱学习,却每天玩手机,你希望孩子礼貌善良,却对路边的乞丐大呼小叫,你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却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他不会听你的话,他只会学你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