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6日下午,安徽大学1000余名师生员工在新建成的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宛敏芳说 ,自己的捐赠仅仅是表达一名安大学子的心意, 她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虽然自己已经毕业20多年,但是对母校的感情始终未变 。 作为安大学子,能有机会为母校贡献力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次捐赠旨在支持母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将承载数代安大人记忆的大礼堂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去,让安大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她说,安大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到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是一代代安大人肩负使命,用青春和智慧书写出的一部事业发展奋进史,她为母校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宛敏芳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的校友关心、支持和参与母校的建设。
改造保留原有拱形屋顶,屋盖采用我省首例木网壳结构,外立面修旧如旧,室内增加了贵宾休息室、卫生间、化妆间等配套功能房间,新增了66.6平方米大屏及灯光音响等设备,改造完成后可容纳约八百人,可以作为学术报告、艺术演出、运动场地等。
大礼堂留存了安大学子们温情的回忆
大礼堂是我们永志不忘的地方。那时人小心也小,觉得它又高又大。
我们周末常在那里,情义绵绵,晚上在那观看演出。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还登台表演了相声节目。事先特意邀看电影,重要节日在那开会、看演出。至今还记得1966年元月1日,也是周六,早晨我们师生在大礼堂请来在肥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安徽医学院的朱荫飞、邰嗣链,合肥师范学院的孙俊华、翟凤麟,安徽工学院的张庭银,以及本校外语系的师妹陈杏华等,一道来助兴、捧场,其乐融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之夜。
安大,我的母校我的家,我在你那儿度过了最美好四年半芳华。你教了我做人的道理,你给了我知识的琼浆,无论时光过去多久,无论自己身在何方,我都把你记在心上!
感恩母校,感恩师长;也感谢师妹宛敏芳,你为千千万万校友树立了关爱母校的榜样!我相信,有数以十万的校友的关心、爱护和激励,母校的所有师生一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宏图大展,再创辉煌!
大礼堂是当年我们在学校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场所,但凡有重大的文艺活动,都会在大礼堂举行,比如校歌咏比赛、校新年联欢会、军训拉歌比赛等,在周末的时候还当做电影院使用。在学期末的时候,平时用作电影票售票用的窗口就变成了买回家车票的窗口了。
我住在被男生们称作“红楼”的208宿舍楼226房间,窗口正对着大礼堂的售票窗口,平时可以看售票窗口什么时候开始售票,跑过去就会抢先,在散电影、散演出的时候,在窗口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和同学一起参加歌咏比赛,唱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苏珊娜》,以微弱的劣势获得第二名,没有甩掉外语系千年老二的头衔。当时是在冬天,要求穿白毛衣,我没有白毛衣,后来是87级的陈平师姐把她的白毛衣借给了我。白毛衣配着大红纱巾,舞台效果确实很好。
当我看电影《致青春》的时候,特别怀念大学时光,因为《致青春》的开学也像极了我们的开学:接新生的校车、接新生的师兄师姐、接新生的辅导员和老师们,以及送新生的家长还有那些新生们,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梧桐树后红色的宿舍楼--那时候,我们就是那群新生......
还有他们的新年联欢会舞台像极了我们大礼堂的新年联欢会,那首《红日》点燃了全场,也像极了我们的青春时光。
每个安大人都有安大情结吧,毕业后住在安大旁边的同学有空就会去安大走走,看看有哪些变化,而我这个不住在合肥的安大人,从深圳坐飞机回合肥,就是想去亲近一下这片青春的热土,去看一看年久失修的大礼堂。
后来听说外语87的宛敏芳师姐捐赠800万元修缮大礼堂,我还特意跟师姐发信息表示感谢,她的善举留住我我们整个青春最宝贵的回忆。后来听侃侃的《大礼堂》特别感动,还分享给师姐,一起感怀那曾经的过去。
印象中的大礼堂很大,而修缮后的大礼堂看起来很小—这是我和同学们一致的印象—原因可能就是那时我们的世界很小,所以大礼堂容下了我们心中大大的世界;而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曾经大大的大礼堂就是我们心中那个可以回去的小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