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海昌的自有线下业态,这些自主IP在绘本、舞台剧、动画片、优品店、主题餐厅、主题酒店、景观及设备包装、品牌授权、IP主题快闪/临展等方面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据其2021年官方信息,自有IP形象方面已自主研发19个品类1000+SKU商品,在公园内开设主题专卖店3家,专卖区8个。
先来看今年上半年,海昌海洋公园的中期报告。首先,上半年6个月其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同比减少80.54%,去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3.24亿元;上半年净亏损5.39亿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2.7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94.52%。
这中间有疫情的反复影响,也有部分公园于2021年底剥离所产生的收入体现。
而关于其引入的IP,“奥特曼”的声势无疑是最大的。2022年7月30日,海昌海洋公园在上海公园正式落地了全球首个奥特曼主题娱乐区,该娱乐区由奥特曼主题展示区、奥特曼冰封剧场、奥特曼主题餐厅、奥特曼光之店、奥特曼游艺中心五大主题区组成。除了主题馆以外,“全国首个奥特曼电音广场”也同步落地,未来全国首家奥特曼主题酒店也将于不久之后在上海公园面世,现场还有超500款正版授权周边商品、奥特曼零食之奥特能量站。
其半年报显示,在引入奥特曼IP后,上海公园于2022年8月的周末单日平均入园人数达约2万人,截至到2022年8月28日,8月的奥特曼主题馆消费相关产品单日营业额平均约为约37万元。
由此可见,IP对其业务确实能够带来一定增益。但除了奥特曼,其他IP的显著影响也未多提及。除了依旧在密集地,大张旗鼓地扩充IP,海洋海昌公园还将将IP商品化与主题公园、景区、生活方式酒店、商业物业等地面消费娱乐场景融合,通过IP独有的黏性与引流效应转化私域流量,形成以IP消费场景、私域流量、IP商品输出及供应链业务为护城河的新消费蓝图。
长久以来,海昌海洋公园拿IP是一点没落下,也在试着不断开拓IP新收入,但总体的营收情况却依旧不太乐观。
2017-2018年,该公司营收的同比增长水平均在10%以内,虽然由于2018年11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开业带来一个完整运营财年的营收,致使2019年的收入有所增长,但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该年营收又同比下滑近60%,营收数额甚至比2017年还要低出5个亿,而且净亏损达到了惊人的14.52亿。
基于2020年较低的收入水平,2021年营收实现了同比110.6%的增长,但2022上半年,其收入和净利润又跌到一个“低谷”,仅有3个亿不到的收入,下降超80%,净亏损也超过了5亿。受上半年影响,2022年的整体业绩或将更加“难看”。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行“减负”,去年10月13日,海昌海洋公园甚至将武汉、成都、天津、青岛这4个已建成的海洋公园100%的股权,以及郑州海昌海洋公园66%的股权进行出售,卖给了韩国私募巨头MBK Partners(安博凯)。涉及的5个主题公园项目就占到其主题乐园总数的近一半。
另外,从其收入结构来看,2018-2021年,其“门票收入”分别为12.74亿元、19.41亿元、6.35亿元、11.61亿元,占对应时期“公园运营”收入的73%、69%、56%、及64%的比重。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则分别为71%、69%、54%、47%。相比于迪士尼乐园门票收入仅占2成左右的收入结构,其包括食品及饮品销售、货品销售及园内游乐收入的“圈内消费”与门票收入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不仅是海昌海洋公园,国内其他“IP+”的主题乐园企业目前的营收状况同样不太乐观,2022上半年,华强方特营收20.09亿元,同比下降9.17%;净亏损1.2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由盈转亏,上半年,华强方特主题公园运营的收入同比减少了43.78%;拥有主题公园业务的华侨城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3.96亿元,同比减少28.76%,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减少达93.34%。
由此可见,对于国内主题乐园企业来说,IP虽然能够发挥其力量,但还不能在公司经营中起到真正“力挽狂澜”的作用,和迪士尼等海外主题乐园品牌相比,各方面的差距依旧还很明显,除了拿IP,拿到IP之后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经验等进行更大效力的开发,则其实是更为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