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病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为特点。而在9月10日上映的《妈妈!》,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一位85岁母亲照顾65岁阿尔兹海默症女儿的故事。
无数影史佳作中,从不缺乏刻画母亲形象的影片和纪念母爱伟大的作品。生而为人,做人子女,无不为养育之恩而感动,而共情,最教人流泪满面的当然是这些影像令人想起自己的母亲。
继影片《春潮》之后,杨荔钠导演再度描述了一对“上了年纪”的母女,在这部新作品《妈妈!》里,观众们看到85岁的母亲和65岁的女儿是如何共同生活的,也由衷地感慨“妈妈”这个身份承载着多少无法形容的责任,影片直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困境,两个生命在进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辉映。
一间小院儿里,这两位年长的女性穿着简洁大方的衣物,经营着几盆花草,傍晚点亮几盏屋外的夜灯;偶尔一只野猫经过与老母亲玩耍,女儿会假装生气地领着母亲去洗手,在父亲忌日的这一天,二人对着一只蜡烛微笑干杯,将难过悲伤的纪念日过成了节日。
这不由使观众对她们过去的生活产生无限好奇,为什么没有其他晚辈子女来照顾她们?而为何冯济真已六十余岁,尚未成立属于自己的家庭?带着疑惑进入她们的生活,情节中频发的意外事件却已让这位女儿感受到时间的紧迫,需要照顾母亲的她也到了不得不需要被照顾的阶段。
健忘、幻觉、幻听等阿尔兹海默症病状的出现压缩了她的清醒时间,也偷走了她作为女儿孝顺母亲的时间,可她还有很多事需要充分准备。
冯济真在日历上圈出清醒的倒数日,列出处理的事项,她已明白她未来的时间都将被病症浸泡,变得模糊不清,每一项清单的完成,都似乎减轻着她的忧虑,却也加重着她的压力,她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事没有完成——安顿自己的母亲。可这残酷的时间会宠幸她吗,一位比母亲早一步出现“老龄化”病症的女儿,会有办法解决这个困境吗?一天天过去,在《妈妈!》里,女儿前后的性格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反差,逼迫着这位母亲作出转变,在演员的诠释中,一点点回答了观众的疑惑。
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演员的表演极富有张力,对于角色设定的代入也尽显真实与从容,让观众无不为之感动。生活中,或许我们大多时候可能见到的是《春潮》里的母女相处模式,母女间免不了吵闹、小小争执,嘴不饶人又彼此关心,而《妈妈!》中的母女是两位有涵养的退休大学教授,她们平日里维持着的体面与精致却是极为罕见的。
曾出演过影片《花椒之味》、《又见奈良》和《关于我妈的一切》的吴彦姝,早已将母亲演绎到极致,慈祥的眼纹中都是对子女的疼爱,在观众心中树立起了一位亲切的“妈妈”的形象。另一位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曾饰演静秋母亲的奚美娟,也曾在不少影视剧中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女性角色,本次二人的合作,令我们对女性年迈后的母女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与体验。
片中除了对母女关系的勾勒,也让观众意识到阿尔兹海默症的存在是如何折磨着患者的亲人,六十五岁的女儿,消耗着一位八十五岁老母亲的体力,阿尔兹海默症是打破这对母女相处模式平衡的直接原因。
如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父亲对过去记忆的错乱、丢失导致的种种窘态,《妈妈!》里由于病状的日渐严重,一位女儿的体面已几乎走向失控,干脆成为一个放飞自己的小孩子,肆无忌惮地撒泼调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母亲是谁。
其实,她们此前对生活的讲究并非刻意而为,则是源于她们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习惯和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透露着母女二人对过去的坚持,也强调着她们对家庭中这位“消失的父亲”的追忆。逝去父亲的温文尔雅、为人师表,时刻影响着一个小孩子的言行举止,也贯穿了女儿的一生追求。只有提及父亲和父亲的日记,冯济真才似乎愿意做一个“正常人”,配合吃药、回到正轨,做回“听话的孩子”。
片中借女儿病症的暴露和加剧,透过每一处细节,层层递进交代了父亲经历了哪些遭遇及离世的真正原因,又是如何构成了女儿冯济真心中的症结,在母女对话的只言片语间,更深层的叙事线索才被勾勒出来,让情节变得更富有历史感与厚重感。
济真急于帮助母亲把父亲的日记整理出版,这是其记忆中最不可忘却的执念,也是对父亲未完成的夙愿的最后一分努力,什么都可以忘记,甚至母亲是谁都不再确定,唯独这本日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