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走了,我在那站了好久。
可能你会觉得夸张,就这么等着、看着,本来有点颓的心,慢慢恢复平静。
看,自然和生命就是有这种神奇的治愈力。
嗯,又想看那种片了——
这部纪录片是《自然的力量》的第二季,今年2月在CCTV9播出,因为人数少至今还未开分。
肉叔也觉得,诗人西川的旁白,写得过于煽情和升华,念出来又太冷静缺乏感染力。
除了这个缺点,我没啥理性能挑《大地生灵》的刺了。
从最高的山到最大的海,从临近赤道到接近北极,拍摄历时五年,行程相当于往返月球一次。
4k红外感应摄影机+尽量不干扰动物的遥感装置+8K延时摄影,合力记录下自然之美。
所以,恢弘的山川图景,它有。
随便一个定格,仿佛一幅画的浑然天成,它也有。
而最让肉叔爱不释手,无法暂停的,是一个个在平时,未曾有机会注视的自然之邻。
它们或可爱,或危险;或娇小,或庞大。
和大雁并肩飞行,身边是飞友展翅周围空气的震动,不敢低头,太高了。
旁边的眼镜王蛇见有闯入者,悄悄溜过去,静静看对方亮招。
给刚长出鹿茸,和同伴比鹿角大小的麋鹿当裁判。
逗逗因为调皮摔坏了手臂,跟妈妈撒娇的小金丝猴。
《大地生灵》仿佛把我们扔到深山高空密林,感受着自然界里的这些可爱生物。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的炼狱,也是生命的天堂。
只有一个月的夏天生机勃勃,不少新生儿开始了生命的第一阶段。
这是雪豹、云豹还是长胖的……猞猁?
瞧瞧这宽阔的大饼脸,圆钝的耳尖,瞳孔在光下迅速缩小,一身很好rua的茸茸毛……
这是比家猫大只些的兔狲([sūn],不用谢),高原上的激萌弱势群体,猫科、兔狲属。
出生没多久的兔狲四兄弟,在爸妈建造的庇护所里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时不时来个探头,看看妈妈带吃的回来没。
6个月后,兔狲兄弟就分家了,跑向"大城市"打拼生活。
小兔狲的房源需求很简单:50公里领地范围,4个以上藏身洞穴。
小兔狲看中了河谷边的乱石滩,荒草遍布,也有其他动物很久之前的尿骚味。
可年轻人有什么挑选的资格呢?有的住就行了呗。
毕竟是"全款交付",没什么天敌的压力或者竞争对手争抢,它已经在新家开心地打起滚来。
像旱獭、狐狸、兔狲这种高原上体型小巧的"弱势群体",都靠它的爱来供养。
兔狲的"皮大衣"花纹接近岩石的阴影,动若兔狲,静若顽石。
这顿饭,怕是没着落了。
高原上生活的压力不止给了初来乍到的小兔狲。
第一次当妈的它,怀胎两月在春天生下了兄弟俩,还搞了套两居室——
既能让宝宝藏身,又能让兄弟俩晒晒太阳,啃啃小手,玩玩干牛粪。
她原想"来顿大餐",毕竟开春时可是旱獭最瘦弱的时候。
尴了个大尬,这"大餐"好像比她还重、还大。
不会犯年轻人犯过的错误,藏狐妈妈藏在像一块土丘一样藏在荒草中。
可不曾想,饥饿的荒原狼,同样对她的孩子志在必得。
带着食物回来的她,差点被体重超自己好几倍的家伙偷家了。
对旱獭都打不过的藏狐妈妈来说,这无疑一场硬仗。
可她没有时间考虑实力的悬殊。
对母亲来说,保护孩子是她的第一反应。
她能逃出狼口,把来之不易的鼠兔大餐能送到孩子嘴里吗?
肉叔我不剧透,因为对荒野小猎人来说。
人生每一个能体验的"第一次"的机会,已经难得可贵。
看花,等飞到木棉花开的地方,温暖的南方就到了。
广西,石灰岩覆盖的喀斯特地貌,把大地切割成一个个封闭的生态岛屿。
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小的猴子,现存仅有1000只白头叶猴,就住在此地。
它是肉叔见过最fashion的猴子,一个背影就让人过目难忘。
头上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很狂野,很rock。
猴子常规的树跳树都是小case。
它们要在悬崖峭壁上、近乎平面的山体中,利用仅有的凹凸缝隙辗转腾挪。
一呼一吸间,都是小心翼翼的紧张。
我就看看谁还不尖叫的
半年后,长成少年郎的它,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攀爬试炼。
对成年白头叶猴来说,不过是一起跳一降落的生活日常。
但对初长成的它来说,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挑战。
少年郎摩拳擦掌许久,如猛猪突进般在从几段树枝中荡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