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就叫《一生何求》,是陈百强先生原唱的,但歌词里并没有答案,只是表达了一种迷茫以及面对迷茫我们该持有的态度。我想借用这首歌的歌名来抛出我的问题。
一生何求?如果仅从表象上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确有着很大差别。
回望历史,即使在同类群体中,其个体的人生追求也有明显的差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就有“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儒家代表孔子毕生追求“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道家代表老子追求的是“道”,崇尚自然、无为;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爱,反对侵略战争;法家代表韩非子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依法治国;名家的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贵为天子的帝王,他们的人生追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有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如汉朝的文帝、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开创了“康雍乾盛世”,其中雍正帝的勤政达到了令人仰止的地步,他在位13年,在奏折上的批字就达1000多万字,并且写书达500多万字,按照推算,他每天睡眠时间可能不足4小时。但也有置国家大事于脑后,终日纵情于个人爱好的,如汉朝的汉成帝和唐朝的唐玄宗都是因为宠信美女而怠慢朝政,导致国家衰败的,二者宠信的对象与成语“燕瘦环肥”有关,一个是宠信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一个是宠信杨玉环;北宋的宋徽宗赵佶爱好广泛,喜欢异花奇石,擅长踢球、书画,书法独树一帜,被称为“瘦金体”,唯独对治国理政毫无兴趣,最后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明朝万历皇帝“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他迷恋饮鸩止渴的房中术,深居宫中,二十年不上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明朝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他历史人物中,个体的追求也是迥然不同,汉代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宁愿接受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也要完成这部光辉的著作,但同样是作家,海明威却因为不堪躯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用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一种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毅然辞官,以世外桃源生活为乐,但战国时期的吴起却贪图功名,干出杀妻求将,母死不归的事情;明代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布我国16个省,与徐霞客相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深居简出,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直至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在朝代更迭时,有的人选择归顺新王朝,如书法家赵孟頫,也有文天祥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环顾四周,我国有的贫困山区的农民在为吃饱、穿暖而奔波,他们可能会以吃上一顿肉,穿上一件羽绒衣而感到高兴;但城市中却有许多人群在为身材和健康而热衷于减肥;有人收入微薄却安于现状,有人收入不菲却还要创业发展;有人视家庭为温暖港湾,有人却信奉独身主义;有人在盗窃、抢劫、诈骗,有人却在乐善好施。
审视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的追求也不同,中小学时代以成绩优异为荣,大学时代以找到一个心仪的女朋友为盼,大学毕业后最急切的就是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工作以后又主要在为职位晋升而努力,为人之父之后又将望子成龙作为一个追求,天命之年又觉得健康是头等大事。
人生的追求看似千差万别,飘忽不定,在这些不同的追求表象后面,难道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吗? 有!那就是幸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幸福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人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中国人每逢春节都要在门上贴个“福”字而不是别的什么字,不就是认为幸福最重要吗?而英国思想家罗伯特·欧文也早就说过:“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幸福局限地理解为自己个人的幸福,而要理解为自己个人、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幸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许多英雄舍己救人的行为,也无法解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了。
第一个层次是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幸福;
第二个层次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和所愿帮助他人增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