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祖国党秘书长佩林切克21日称,谋杀杜金娜不光是针对俄,也是针对地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特别是试图打乱土、俄在叙利亚“合作反美”的进程。
一个迹象是,土耳其曾与阿塞拜疆、巴基斯坦“抱团”,加强军事、贸易合作及政治立场协调,试图反抗美国霸权。
更明显的,是俄乌冲突开始后,土总统埃尔多安的一系列操作。
无论是与俄、乌及联合国分头签署粮食出口协议,成为从乌进口粮食的“领头羊”;还是期望为普京和泽连斯基会晤,确定乌未来路线图而穿针引线;再或者是加强与俄能源贸易,2022年对俄石油进口翻一番,土耳其都承担了关键角色。
尤其是土耳其不听话,考虑购买更多的俄S-400导弹防御系统,并反对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种种动作都与美国的意图背道而驰。美参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嫩德斯就威胁,反对向土出售F-16战斗机。
土、俄正与美国争夺在叙利亚的军事话语权。虽然两国因土坚持越境打击库尔德工人党立场有分歧,但在那里,它们需要共同确保美国失去影响力。也因此,有人认为美国在背后作梗。
实际上,对美西方情报机构暗中指挥乌特勤人员行事的猜测,从未被证伪。这一回,美国的态度仍然含糊。
当地时间22日,美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拒就“美方是否知道这场袭击的幕后主使”作答,引发外媒猜测。普赖斯仅表示,美国“明确谴责一切以平民为目标的蓄意袭击”,并表示乌方已否认与该案有关,而俄方一定会得出“某种结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杜金娜遇刺,为持续近六个月的俄乌冲突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
美国《纽约时报》近期的揭秘,也昭示了一些引人联想的蛛丝马迹。《纽约时报》在杜金娜遇害前几天,曾发文描述俄占区的乌克兰“抵抗力量”如何暗中行动,给俄军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俄军入乌的好几个月前,乌军方已开始训练这些作战人员,加剧对俄后方的滋扰。
乌方的行动包括使用汽车炸弹、诡雷以及用手枪射杀目标人物,比如在为俄方工作的驾驶员座位下放置炸弹,使其在引擎启动时引爆。
这与杜金娜遇害的过程,存在相似之处。
《纽约时报》援引一名乌高级军官的话说,乌军方内部有两个实体负责监督敌后行动:军事情报部门(HUR)和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为免被发现,乌训练特工的基地一直在转移。每个小组都是独立的,互不认识,以免人员被捕后在审讯中暴露他人身份。
福克斯新闻网也曾提到乌俄双方采取“非常规”作战的可能性,比如网络攻击。而暗杀是一种更极端的手段。
据称,乌方想要发出的信号是:“你永远都不安全”。可以想见,接下来俄乌冲突的界限,只会进一步外延,造成更多、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