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日本近代名画家桥本关雪绘制《木兰》图,描绘了花木兰回归故乡时在林间休息的情景。2012年由中日合作排演的音乐舞蹈剧《木兰》分别在日本和中国上演。
木兰文化也传播到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1892年,清末外交官陈季同出版法语版《吾国》,书中第二篇便讲述了木兰的故事,将木兰称作“中国的圣女贞德”;1899年,英国人威廉·斯坦顿在所著《中国戏本》中翻译收录《木兰诗》;荷兰文版《花木兰》于1939年出版。
清末外交官陈季同撰写的《吾国》讲述了木兰的故事。张芹摄
中新社记者:木兰文化在促进东西交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借鉴意义?
叶蔚璋:木兰故事向外传播,在保留传统中华文化底蕴同时,也融入世界人民对木兰精神的理解,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勇敢精神、家国情怀、战争与和平等核心思想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受到世界关注和喜爱。
木兰故事走出国门,促进了东西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碰撞融合。尽管东西在“花木兰”人物形象塑造、价值观念挖掘上存在差别,但木兰故事在海外的传播,给了外界一个探索中华文化的窗口。
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在保护好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以各种文化艺术形象和作品进行推广传播。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木兰文化,目前已收集整理5000多件木兰相关藏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传承人,将“木兰传说”故事、精神内涵利用好、挖掘好、推广好是我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创办木兰文化博物馆、木兰传说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木兰文化。
在我看来,越是主题鲜明、民族融合性强的优秀传统文化,越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当下,花木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挖掘木兰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内涵,让其创新传承延续,应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完)
叶蔚璋,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木兰文化传承、研究和主题收藏,搜集整理与木兰传说有关的古籍、绘画、雕塑、瓷器、木雕、唱本、剧本、艺术品等共计20多类,极大丰富、充实和扩展了木兰传说的内涵。其创办的木兰文化博物馆,为弘扬木兰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