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创作进入新时代。十年中,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政策上大力引导国产剧“提质减量”、以底线意识为规范,以导向意识为方向,从源头抓创作,积极开展优秀剧本扶持。围绕“聚焦主题主线,服务两个大局”的宗旨,超前规划布局重大革命历史、重大现实题材主题创作,如启动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并从制播宣传推广等全流程为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积极引领与保驾护航。国家有关部门对文娱环境开展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在影视剧领域,打击流量造假、不实报道混淆视听等不良现象,完善电视剧的评价体系,增强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及其对大众审美鉴赏力的引领作用,为优质剧胜出、主流文化的大力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娱环境。
十年来,国产剧创作在“深扎”精神引领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东方、浙江、江苏、湖南等省级卫视与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新丽传媒、柠萌影业、耀客传媒等影视创作机构以及“优爱腾芒”等网络平台一道大力坚持精品化创作路线、依靠艺术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集。重大主题创作紧扣时代主题和历史脉动,题材表现开阔宽宏,努力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标准。以上因素的综合发力使十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的重大主题创作作品数量、质量极大提升,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数据统计,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占比从2013年第29届的30%提高到2020年第32届的60%;2017年至2021年五年间重大主题电视剧在观众中获得很好的口碑,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重大主题剧占比超过70%。
2012年至今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节点叙事成为重大主题创作的重要依据。其中既有对波澜壮阔的党史、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新时代奋进史的宏观描摹,也有对个体在时代巨变中命运与情感的微观呈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重大主题创作的国家需要、行业需要、地区需要日益成为一种全民需要、一种“艺术公赏”,形成了国家、地方、行业与个体之间有力的同频共振。
新世纪后《长征》《延安颂》等高质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出现,标志着该类创作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依托国家主题创作的布局引导、庆祝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节点,该类剧集在创作数量和艺术质量上都有较大突破,对史诗品格的追求更为自觉,成就了“史”“诗”“思”的美学统一。
该类剧集的表现重心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以人带史”,即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表现对象,以动人的情节细节呈现其精神情怀,带有鲜明的传记色彩。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截取邓小平政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8年,第一次全景式再现了历史转折中一代伟人的作为与功绩。《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表现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20世纪初在法国寻求革命道路的青春岁月;《海棠依旧》则以中南海西花厅这一相对固定的空间讲述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为国为民的全心奉献、殚精竭虑;再如《彭德怀元帅》生动再现了彭德怀元帅的革命生涯和伟岸人格。这些剧作以生活化的场景、动人的细节凸显领袖伟人亲民化的性格特质和“大地之子”的精神情怀,成为这一阶段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创新点与着力点。观众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为儿子擦背时慈祥的老父亲邓小平,西花厅中与妻子邓颖超平实温暖地交谈、为泰国小朋友买玩具的周恩来,节俭到舍不得“两寸布”、在海岛部队上与战士们同吃住的彭德怀元帅,以及通过倒叙方式、从不同身份的人的角度追忆“方志敏精神”。
其二,“以史带人”,即在对党史革命史重大事件的书写中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征程与精神风采。如《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真实再现了20世纪初以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等一代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探寻救国之路、创建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艰难历程;《寻路》首次把大革命失败后党内不同路线的交锋和斗争作为叙事主线,《东北抗日联军》描绘了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抗战篇章,《外交风云》则以点带面串联起1949年至1976年新中国的重大外交事件及第一代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填补了这一题材创作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