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蔺相如完璧归赵,实则是场失败的外交
针对于和氏璧事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和氏璧拖着秦国,展开类似于争辩一类的事情,比如第一次蔺相如划分十五城失败之后,完全可以转圜,十五城不可,或许适当放宽,一样可以交割。
当然真正的目的是延缓秦国进攻的脚步,因为秦国统一之心日盛,最好的情况就是拖延时间,给赵国准备战争的机会,一旦赵国准备完善,秦国也得不到好处,最终就会不了了之。
赵国没有被秦国打败,其它各国抗秦之心就不会逐渐衰弱,那样秦国想要逐渐剿灭各国是不可能的。
明代学者王世贞也看出了完璧归赵的问题所在,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的行为提出批评。
至于这块和氏璧,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还是被送到了秦朝。传说中它被刻上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成为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历经几代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