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特别是大型盾构机曾经长期依赖进口。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铁建重工为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量身定制的“京华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超过5层楼,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
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不仅单机容量排名世界第一,还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研发、制造、安装带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磁轭由16000多张磁轭冲片分900层组成,高度近4米,直径超过15米,重达1200多吨。白鹤滩机组精品标准要求的磁轭中心偏差为0.15毫米,而东方电气制造的磁轭中心相对理论中心偏差小于0.02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太重集团针对白鹤滩水电站地质条件限制,研制了世界首台单钩起重量1300吨的桥式起重机,自重轻、轮压小、极限尺寸小、安全可靠性高,项目取得了多个世界级、国家级技术创新。
风电是我国重点发力的新能源领域之一。风电叶片越长,捕风能力就越强,风机也变得越来越大。中国中车旗下的时代新材研发的一款海上风机叶片,长达110米,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之长,其碳纤拉挤板材与玻纤拉挤板材组合型式结构是关键技术突破。
高铁是中国制造的金名片。2017年,由中国中车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针对“复兴号”高铁,中车株洲所打造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产品平台,使“复兴号”的速度、加速度、牵引动力控制精度等关键指标领先国际同行。中车株洲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从芯片、组件、模块到系统应用全套技术链和产品链的企业。
今年,一款新的动力电池在中国问世,能量密度达到255瓦时/千克,可让新能源车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换道超车”,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已经在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太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行业内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工业母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目前我国工业母机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突破了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卧式双五轴镜像铣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为典型代表的一批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间隔(MTBF)实现了从600小时到2000小时的跨越,精度指标提升20%。
我国工业母机行业目前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飞机结构件生产装备实现自主可控,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叶片等制造装备从无到有;支撑了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主要结构件的加工生产;汽车冲压生产线国内和全球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40%;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实现了由进口为主到走向出口的转变;研制成功船用重型曲轴所需的车铣加工中心,掌握了自主制造船舶大型零部件的能力。
从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放在首位,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大国重器的铸造,开辟了新天地新境界。在铸造大国重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途上,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每个层面都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十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有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中国在科技创新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与变化。
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十年前的3.4倍,占R&D经费比例预计为6.09%,达到历史最高值。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