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此人权倾朝野,屡败诸葛亮,权压司马懿,病重仍出兵“伐蜀”
三国魏蜀吴,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最为强大,如此强大的“魏国”最终却不是“曹氏”宗人继承,而是被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篡权,最后建立了“晋”。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才是三国中最成功的人。
这一点小编并不反对,司马懿最成功不可否认,但还不能算是“曹魏”中最厉害的人物。尤其是到了三国后期,出现的这位曹魏权臣数次阻止诸葛亮北伐,在曹魏政权中更是力压司马懿。
此人就是魏国最后能制衡司马懿的“曹真”。有人一定会拿《三国演义》说事,《三国演义》中的确将曹真极为贬低,几乎成了一个草包,到最后竟然被司马懿“气死”;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主题是“拥汉辱曹”,严格的说《三国演义》只是以小说演义的形式出现的一部文学作品,但不能以正史论之。
“曹真”其实并非曹氏宗亲,而是早年间曹操的养子。曹真虽为曹操养子,但并非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曹真少年时便能“故射猛虎”,勇猛非常。只不过当时三国中将星璀璨,曹真又年少,因此似乎没什么名望;其实在曹真少年时就深得曹操赏识,初露锋芒便率领精锐“虎豹骑”讨伐“灵丘”,战功卓著。
曹真真正崭露头角是在曹操经历“赤壁之战”大败后,先参加了“汉中大战”,接着与曹洪,曹休一齐大破张飞,斩杀蜀汉大将吴兰;后又助徐晃破“高详”于阳平。曹真作战勇猛,智谋过人,年纪轻轻便凸显出不凡的军事才能。
直到曹操死后,曹真已经威名日盛,并成为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将,官居“镇西将军”,总都“雍凉”二郡兵马。此时曹丕当政,曹魏时局也出现了不少动荡,曹真又屡次平叛,大破反贼,击杀“张进”。正因战功卓著,且曹丕颇为信任,曹真很快的又官升“上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总督诸军事,赐假节钺。直到曹丕临终托孤,曹真是托孤大臣之一;此时的曹真已经是曹魏政权中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无论是朝中威望还是地位,可以说跺一脚朝堂都要颤三颤。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时,魏国当时并没想到三国中最弱小的“蜀国”敢主动出兵,因此上没有太多准备。诸葛亮这次奇袭非常成功,迅速夺取曹魏三郡之地,魏国西部防线全线告急,京师震动。
曹真迅速判断出“街亭”的重要性,并马上命张郃进攻马谡于街亭;与此同时,曹真又击败了出箕谷的另一路“蜀军”,这一路统领是三国名将赵云和邓芝。“街亭”一失诸葛亮陷入被动,马上宣布撤军;但曹真抓住战机,迅速夺回丢失的“三郡”。
诸葛亮此次北伐给曹真很多的震撼,从新对魏国西部防线进行调整。此次曹真又准确的判断出诸葛亮下次北伐的必争之地——陈仓,于是命三国名将“郝昭”率重兵镇守陈仓。果然,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陈仓”成了蜀军的重要目标,但这次由于曹真事先以作准备,陈仓久攻不克,诸葛亮只得再次退兵。
曹真两次击退蜀军,要知道北伐曹魏的不是别人,可是三国公认的“智圣”诸葛亮;在当时三国将星陨落,能臣猛将纷纷离世的情况下,诸葛亮绝对称得上是“最强对手”,就连当年的曹操也未曾赢过诸葛亮。可曹真竟能两次击退诸葛亮,足可证明曹真的军事才能非同一般。
太和四年,魏帝加封曹真为“大司马”,特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跟当年曹操的待遇一样;只不过当年皇帝是被曹操所逼,而曹真则是货真价实的殊荣。
再说此时的“司马懿”,不但是曹真的下级,更时刻面临着曹真施加的压力。因为不管是当年的曹操还是曹丕都对司马懿有所忌惮;到了曹真更是对“司马懿”进行了严厉的打压。此时的司马懿堪称时刻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只得继续装作“无所作为”,根本不敢对曹真有丝毫的不敬。至于《三国演义》中“司马戏曹真”不过是演艺需要,加上的一段故意辱没曹真的无稽之谈。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书》这类正史中都明确记载,曹真身染重病,自知时日无多;但此时的曹真仍心系曹魏,想最后除掉蜀国大患,因此曹真才带病上表征蜀。曹真亲率数十万大军,虽兵分数路,但恰逢天降豪雨月余,曹真病重不堪行军,只得撤兵,落得无功而返。
曹真在撤军不久后就病逝了,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此时魏国朝中在无人可敌诸葛亮,皇帝“曹睿”这才不得不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实际上只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了一次,还险些被烧死;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懿用“守字诀”还是耗死了诸葛亮。此时曹睿虽知司马懿心怀异志,但也无可奈何;很快曹睿也病逝了,小皇帝曹芳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