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社会关注。27日下午,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处获悉,论文抄袭、篡改等审查程序涉密,不方便向公众公开。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和践行同时,更要出“重拳”,常抓不懈。
通报显示,被通报的52名项目申报者,存在项目申请书抄袭或抄袭剽窃问题的占大多数,有32名之多。此外,还存在伪造论文、篡改研究数据、篡改图片、代投论文、项目申请书抄袭剽窃、委托他人代写项目申请书等问题。
从通报名单看,不少是医学高校学者或一线医生。比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治医师玄一,发表的论文存在图片不当操作、使用混乱等问题,并在项目申请书中存在虚假信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励峰,项目申请书存在抄袭剽窃问题。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彭金咏,发表的论文存在图片使用混乱等问题并在项目申请书中存在虚假信息。 上述被通报处理人员,已受到被追回项目已拨资金、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资格处罚,并给予通报批评等。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初衷是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王鹏指出,学术不端背后的现实原因不容忽视。有些评选职称、晋升提拔的过程,会要求申请人必须有规定内容的科研成果,或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而每年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竞争激烈,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伪造论文、篡改研究数据、篡改图片甚至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写代投论文。
对此现象,除部分科研人员自身问题外,王鹏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评判不端行为过程中,也应结合各科研机构、团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该在注重结项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日常管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增加严格的监管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各种问题的产生,如科研剽窃、学术造假等。”
邵兴江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当下高等教育和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表现,“我们继续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内涵式发展,才能杜绝这类不端行为在学术界泛滥。不然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积极性与成果产出带来负面冲击,扰乱奋发进取、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