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成风潮,大学生迷惑行为大赏
燃次元从社交平台了解到,参与爬行的大学生或三五成群,或十几人围成一圈,在操场上或是其它较为适宜的场合进行爬行,并称其为“爬爬乐”。
而随着爬行潮在各大高校间形成接力,不少参与爬行的大学生表示,“爬行能够释放压力,看别人爬都是一种乐趣”。随后,#爬行可以解压#、#爬行新风潮#、#爬行可以养生#等话题也相继出现。
不少大学生认为,除了解压,爬行也增进了陌生同学之间的情感,大学生们在爬行的过程中,自发建立了“爬爬群”,互相称为“爬友”,在各大社交平台“玩梗”。
实际上,“爬爬乐”走红之前,风靡高校的活动还有“遛纸盒”,即大学生用硬纸板做成不同的纸板宠物,如“纸盒狗”“纸盒龙”“纸盒兔”等,随后栓绳相约到操场溜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上述缓解压力的方法。在社交平台与“爬行”相关的内容下,除了有“爬行完特别舒服,缓解腰疼”等推崇的声音之外,不少网友也提出质疑,如“大学生是否是在博眼球”,甚至还有网友吐槽,“现在大学生的精神不可理解”。
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杨艳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当代年轻人要面对来自学业、就业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他们又正值富有活力、渴望社交的年纪。当社交环境受限,他们会转向自身寻求排解情绪的途径,“当外界社会化环境受限之后,人们往往会从自己身上找乐子。”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大学生聊了聊他们的课余生活和“花式玩法”。他们当中,有人参与了上述提到的“爬爬乐”,坚持认为爬行“解压”;有人不过20岁,却爱上了80后的“成熟穿搭”,以求复刻中年成熟气质;有人一时跟风翻拍短视频却意外走红;还有人在宿舍养起“纸盒小狗”、太阳能蚂蚱、电子鱼等,行为艺术之余治愈了自己。
*次了解到爬行实际上也就是在几天前,我无意间刷到了小红书上的一个帖子,讲的是一个网友误入小巷因为害怕在地上爬行吓到无辜路人的事情。
帖子中还提到“爬着爬着还挺上瘾,一天的疲劳都烟消云散”,这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紧接着我又刷到了一些名为“阴暗地爬行”的表情包,就觉得更有意思了。当时就感觉,好像爬行这种行为突然火了起来。
碰巧这时学校匿名社区有个同学发帖,说想在学校爬行,我的好奇心终于有了释放的机会。第二天晚上,我早早来到了操场,并成功找到了组织。当天大概有近20名同学参与了这项活动,有些是和我一样看到帖子特意来参加的同学,也有刚好经过现场而加入的,我们围成了一个圈,开始了大概10分钟的爬行活动。
刚开始我会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快调整成了“整活儿”的心态。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有些事一个人做奇怪,大家一起就变得合理了”的心态成功说服了我。而爬行的全过程,参与的同学都很开心,时不时地发出“哈哈哈”的笑声。10分钟爬下来,我觉得特别爽,压力也确实得到了短暂的释放。
我觉得同学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一方面是大学生活课业压力大,平时的人际交往也很耗费精力,加之疫情影响,压力无法释放;另一方面是受最近很火的“发疯文学”的影响。
还有一点,可能也和我们的专业有关,作为新闻媒体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网络热度有敏感性,觉得这种行为可能会带起一波潮流。
事实证明,爬行活动的确在大学校园出现了“校传校”的现象,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建群、建社,爬了起来。
我觉得爬行除了解压,还能增进陌生同学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制止,也不是不良文化,更不是大学生精神状态真的不好,只是大家宣泄情绪的出口之一,一种乐观调节自我的方式。
“有狗了,已经不想和没狗的人说话了。”在这句话的下面,我还附上了一张纸盒狗的照片,正式开启了在宿舍“养狗”的快乐生活。
“碰上考试周,没有一个大学生的精神是健全的”,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我开启养狗生活的全部理由。
作为一名读书读到“头秃”的医学生,进入11月的考前冲刺月,我已经焦虑到吃不下也睡不好。只因考试周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实验任务,还要递交实验小论文。除此之外,还有厚厚一摞的书等着我去背,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根紧绷的弦,随时随地就会崩溃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