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票房奇迹,能复制吗?
1905电影网专稿 导演林孝谦和编剧吕安弦从没想过,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下文简称:《比悲伤》)票房能取得那么高的成绩。而在外界看来,两人的创作在引起轰动之余,接踵而来的会是压力。
诚然,两人确实在短时间内烦恼过,如何在下一部作品中,和《比悲伤》作出区别?对自己会不会有更大的期许?
冷静过后,他们发现,答案竟然是否定的,那不如更全身心投入到《一周的朋友》的创作中。
或许在外界看来,《一周的朋友》和《比悲伤》有很多相似的关键词:翻拍、病症、情感……但事实上,林孝谦和吕安弦接下《一周的朋友》的时间,远远早于后者。
虽然外界一直觉得,林孝谦拍过不少青春元素的作品,但实际,他并没有真正拍过一部穿着校服的青春电影。于是,他和编剧吕安弦一拍即合,不如用《一周的朋友》给两人的青春,做迟到的告别。
就像电影的宣传词一样,“见面吧!夏日与友情均不可辜负”。那么,《比悲伤》之后,缓缓而至的《一周的朋友》,又会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呢?
原作《一周的朋友》是日本知名的少女漫,出过动画剧集,也出过真人电影,对于中国版而言,难度不小。
本土化也好,差异感也罢,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就出现在导演和编剧的企划案中。在观众还在怀疑导演是否会逐帧翻拍的时候,编剧早就把故事进行了比较颠覆性的改编。
正如片名一般,时间记忆是作品本身的起点,而情感只是沿着它扩散出来的支线。
那么人的记忆会说谎吗?可能无解,毕竟曼德拉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有时会拥有一些错误的记忆。导演林孝谦抓住了这一点,“想辨证关于记忆这件事情,以及真跟假。”
编剧吕安弦也认为原作中很多的情节很难发生在中国,甚至一些情感的表达并不符合大家的认知,那不如在遵循原作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更大胆刺激的改编。
于是,《一周的朋友》前半段故事保留了原作故事的逻辑,但后面进行了颠覆,且更丰富的延展。
为此,团队还将剧本翻译成日文,递给了原作作者,“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想法”,新的思路让叶月抹茶非常惊喜。
既然青春留不住,不如让青春更加梦幻。在吕安弦看来,青春里的每个人,都是有着天马行空的一面。
导演林孝谦同样没想将故事做得过于现实,带点奇幻,像夏日午后的那杯可尔必思,有着清爽的气泡。
于是,他在电影中,植入了一个小小的彩蛋。
“在林湘之去购买金鱼的那一场戏中,她是在一个天桥上买了金鱼,那个天桥的路灯,惊鸿一瞥,但长什么样子呢?”他把路灯做了奇妙的改动,到底是灯,还是其他;林湘之到底是身处现实,还是游离现实,“是真是假,或许答案在观众心里。”
相较于原作对爱情的迷恋,《一周的朋友》则将情感的重点放在了四个好朋友的关系上。正如林孝谦说的,“我们的青春没有那么多爱情的懵懂,反而是更多青春友谊的坚定和羁绊。”
情感触动,观众看的是共鸣和共情,cp感会加分,朋友之间的情感羁绊,同样如此。
《一周的朋友》并不只把笔墨放在了男女主身上,观众可以通过它,看到四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从电影延续到戏外。
选角的时候,林孝谦和吕安弦非常肯定,演员的年纪要和角色相仿,不然就会失真。
最先定下了赵今麦,然后赵今麦推荐了林一去成都游玩,期间认识了导演,也促成了这次的合作。在林孝谦眼里,“林一就是完美人选”。
试戏之前,林孝谦看了不少林一过往的作品,但多是高冷帅气的学霸形象,从未有和徐又树相似的气质,“那时候我挺担心的”。后来,导演设计了一种方法——给每个角色找到一种专属精油的味道。
有一场徐又树和林湘之吵架的戏,导演告诉林一,“从今天起,这个味道就要从你生命中消失了。”话音刚落,林一瞬间痛哭。甚至后来在补录配音的时候,导演再把这个味道拿了出来,“他就和我说,导演别来,现在一闻到这个味道,就会想到和今麦吵架的戏。”
那么,他们都是什么味道呢?“今麦是保加利亚玫瑰,林一则是薰衣草。”
不仅如此,不少拍摄工作都让团队秒回青春时期。为了能更真实体现那种氛围,导演找来了相应时间背景的高考真题卷,学霸赵今麦和沈月现场PK解题,还教林一画辅助线。
洋溢着的青春气息,也让林孝谦和吕安弦回忆起来,直呼自己都被感染了。